走过沧桑,历史建筑在当代的命运是什么?在香港,从2008年特区政府推出首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到2016年公布第5期,香港如今已有近20个“活化”项目,其中8个已投入服务,分别为前北九龙裁判法院、旧大澳警署、雷生春堂、芳园书室、美荷楼、前荔枝角医院、旧大埔警署和石屋。
通过“活化”实践,香港不但较好地实现了文物保育,也使历史建筑重焕生机,在当代发挥出经济、社会、教育等价值。
原址修复展出旧日物件
香港历史建筑雷生春堂由九龙巴士创办人之一雷亮先生于1931年建成,位于香港九龙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高4层,底层原为雷生春医馆及药店,上层为雷氏家族住所。雷生春药品在当时广受香港市民欢迎,并且行销海外。该建筑为典型唐楼(无电梯的多层住宅),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却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荒废。
2000年,雷氏后人决定把雷生春堂捐给特区政府。特区政府于2008年将雷生春纳入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香港浸会大学获选,将雷生春改建为中医药保健中心。“活化”工程于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正式投入服务。
如今的雷生春堂,除了凉茶馆及展示区外,主要楼层为浸会大学的中医药诊所,为市民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店里可见许多展品,旧日牌匾、挂画、器皿等物件经过修复后也于原地展出。
鼓励社会参与保护古建筑
据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方面介绍,在香港特区2007年到2008年的《施政报告》中,宣布一系列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其中包括活化历史建筑计划。从2007年到今年,特区政府先后共预留24亿港元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其中包括对活化历史建筑项目的资助。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主要针对香港特区政府闲置及没有特别商业价值的建筑,邀请非盈利机构提交建议书,获得通过后可进行“活化”。特区政府希望通过该计划,鼓励社会和政府一起保护、利用古建筑,并创造就业机会。
特区政府为该计划提供三方面资助:一是承担古建筑的维修费用,二是对于每一处古建筑每年象征性地收取1港元的租金;三是一次性拨款以资助活化后的古建筑头两年营运开支,上限为500万港元。
港式体验与感怀旧日之所
作为香港第一代安置灾民的公共房屋,美荷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许多在公屋长大香港人的集体回忆。这座H型大厦并非“主流古迹”,却在“活化”为青年旅社后,变身香港知名住宿点,外地游客可在此感受地道港式生活,不少香港人也在周末携家带口前来感怀旧日时光。
为避免“活化”后的建筑和原有历史脱节,“活化计划”中多数方案都非常注重历史意义的展现。在“美荷楼青年旅舍”中,便专门设有一间公屋生活馆,用来陈设第一代公屋房间的复制场景,另布置超过1200件居民藏品、40多段口述历史,由此还原上世纪50—70年代香港公屋生活点滴。馆内常见耄耋老人流连徘徊,在黑白照片前长久驻足,追忆过往。
据介绍,未来两三年,香港还将有多项“活化”历史建筑的项目落成,包括将湾仔一组唐楼以“留人留屋”的新方式“活化”,提供居所、餐饮服务、文化及教育活动及举办文物导赏团等;将前粉岭裁判法院“活化”为“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发展中心”,为青年提供专业领袖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