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这些传统古建筑工匠流失,日前,兰溪市办起传统古建筑的“工匠学堂”,希望将老手艺传承下去,重塑美丽乡村的乡土记忆。
老手艺,且留下
“青砖小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走进兰溪市诸葛八卦村,许多人第一眼就会被这里规模庞大、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所吸引。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拥有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多为厅堂、民居等公共建筑,宗祠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各种建筑上,随处可见工艺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体现着村庄独特的魅力。
兰溪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诸葛、长乐等8个中国传统村落,共有国家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15处、市级文保单位110处,尤其是宗祠、厅堂等古建筑,现存体量之大、文物价值之高,十分罕见。
“这些古建筑规划严谨科学、工艺精细绝妙,将中国传统美学与工匠技艺发挥到极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价值。”在兰溪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处主任何建奇看来,先人们以其精湛的堪舆技术、精美的建筑、精巧的布局,将村落打造成“师法自然、浑然天成”的作品,奠定了各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但让何建奇感到遗憾的是,近年来,原乡传统正在消失,村庄建设风貌各异。“许多村庄渐渐变得不伦不类,从高处看下来,有中式的、有欧式的,红瓦绿墙,随意性极强。”何建奇说,留住乡村肌理,重塑村庄特色,需要一大批传统工匠的助力。可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能工巧匠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工匠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今年年初,女埠街道虹霓山村有几幢明清时期的老房子要修缮,可就是找不到工匠,项目负责人四处打听,耽误了不少工期。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工匠活了,再这样下去,农村传统建筑工匠技能恐怕快失传了。”兰溪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姚焕强说,工匠干的是累活、脏活,年轻人都找其他出路了。
不少当地工匠表示了和姚焕强一样的担忧:目前活跃在兰溪的各类工匠,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一些“老资格”的泥水匠、木匠师傅,最近几年几乎收不到徒弟。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两年前,姚焕强在殿山中学开办了一个木雕公益兴趣班,教孩子们雕刻。他说,随着国家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现在的古建筑修缮行情很好,根本不愁没活干,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进入传统建筑行业,做一名工匠,同样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在兰溪,更多的工匠选择的是家族代代相传的传艺方式,传播面极小。“个人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期待一个更大的平台,能够将手中的技艺传承下去。”姚焕强说。
新工匠,上学堂
为了留住当地古建筑技艺,兰溪市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中心应运而生。这个“工匠学堂”,首批吸引了全市240名农村建筑工匠前来学艺。
早在开班前一个多月,“工匠学堂”即将开办的消息就传到了各个乡镇。许多工匠主动报名,初期预定的240个名额很快就爆满了。何建奇说,有一个村打电话来说要加一个人,最后来了8个,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10月19日上午,第一堂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课在培训中心开课,来自金华市建设技工学校的老师卢黎明,详细阐述了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
“没想到泥水匠还能进课堂,在这里不但学习专业技艺,还教我们提高综合素质。”学员谢文斌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大家都埋头做工,很少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也曾经发生过帮村民造了违法建筑的事情。这次培训让他改变了理念,自己不仅是一名技术工匠,还要当好安全员和监督员。
“现代工匠不仅要掌握安全知识,确保建筑质量,也要学会传承文化和技艺。”何建奇说,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农村危旧房安全事故,“工匠学堂”的第一批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的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等方面。根据今年兰溪出台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特别强调“农村居民建房应当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或具备相应施工技能的村镇建筑工匠承建”,今后,建筑工匠须持证上岗。“工匠学堂”也计划从今年起,每年组织免费培训,合格后发给证书,作为农户建房审批和承建的前置条件。
“这只是一个开始,”何建奇说,今后“工匠学堂”将实现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从业人员管理等功能,“下一步,我们的培训内容还将继续深化。比如邀请设计师、老工匠,通过理论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探索更为专业的课程,实现技艺的传承。”何建奇说,“特别是要开展传统古建筑营造修缮技艺的培训,培养一支有正确保护观念、技艺精湛的古建筑设计的工匠专家团队。”
“建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中心,让过去的分散培训向集中正规培训过渡,实现工匠培训一体化、规范化。”兰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龚建峰表示,“工匠学堂”在办学过程中将合理利用特色资源,实行开放办学,今后还将筹建农村工匠协会,让工匠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实现行业自律。
诸葛镇的周寿通今年71岁,作为泥水匠里的老专家,依然活跃在建筑工地上。老周现在诸葛古建筑修缮公司上班,平时给人家修补老房子。“我已经十来年没收过徒弟了。”周大伯说,这下子,他不怕后继无人了。
古建里,有乡愁
这几天,泥水匠舒国真和儿子舒仕雄,正在女埠街道渡渎村忙碌地修砌“马头墙”。
“渡渎村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教育家章懋的故里。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自然要保持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村干部章达银介绍,除了村里的几面文化墙,还有5户村民新建农房需要修砌马头墙。
刚砌好的马头墙边,一位老人正徒手画着彩绘。墙面上,福禄寿喜、一根藤、铜钱等图案生动饱满,十分喜气。
“我16岁就当泥水匠了。砌马头墙不用尺子,光凭眼力就行。”63岁的舒国真出身于砖匠世家,儿子舒仕雄这辈已是家里的第八代传人。前些年,农村新房越建越新潮,马头墙渐渐失去了市场,舒仕雄也一度转了行。一年多前,兰溪市举办首届农村传统工匠技能大比武,舒国真请儿子回来做帮手,一举夺得了砌马头墙比赛的冠军。看到传统工匠重新受到重视,舒仕雄决定回来重操旧业,这对“父子档”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马头墙,一般工匠还砌不起来。”舒国真自豪地说,“砌马头墙,需要经历砌砖、盖瓦、立马头、画墙体几个步骤,传统的立马头,完全靠砖瓦堆砌,现在技术不精的人往往用水泥直接浇成,既不牢固也不美观。”一座10米宽、4米高的马头墙,需要两个人合作一周左右才能完成。自从比武之后,舒国真的工作就没停过。今年,父子俩已经砌了几百个马头墙,目前的“档期”也排到了两个月以后。让舒国真更为欣慰的是,目前11岁的孙子会在纸上画马头墙的图案了。“你看现在的农村,水干净了,村庄整洁了,是不是又像从前那样,越来越有味道?”舒国真说道。
近年来,随着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的推进,农村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匠担负的职责可不轻,弘扬和传承好农村建筑文化,才能使古村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何建奇说,兰溪每年对村庄规划进行修编,并对传统村落、省级美丽宜居村进行村庄设计,改善原有环境,使新建筑与古村落相协调,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风貌。
“对我们来说,让人们留得住乡愁,就要在上辈遗存的土墙瓦房、木板楼房上下功夫。”在龚建峰看来,农村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遮风避雨的屏障,更是一种工艺和文化的象征,这种工艺文化需要世世代代薪火相传,让古树、池塘、老井、灰墙的记忆绵延不绝,让人们魂牵梦萦的成长符号和历史文脉延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