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王玉大画幅黑白摄影展日前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隆重开幕。据介绍,本次摄影展展出女性摄影师王玉拍摄的23件古建题材摄影作品,以经典的学院派摄影风格和女性的独特视角呈现摄影师对中国古代建筑保护与修缮的记录与思考。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摄影师以北京地区现存的正在修缮或复建中的明清时期建筑为主要创作对象,于2013年底启动项目拍摄,使用大画幅相机先后拍摄了北京大觉寺、白塔寺、牛街礼拜寺、先农坛、通州文庙等多处独具特色的坛、庙、寺及院落,创作了逾300件高品质的大画幅摄影作品。
摄影师王玉认为,每座古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用古老的大画幅相机拍摄当下“再造历史”的过程是很件有价值的事。
本次策展人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导师朱炯女士表示,王玉作品的价值在于从古建筑的角度呈现中国当下的社会和时代。
了解大画幅摄影的人可能首先会想到那套繁琐沉重的设备,带着这套设备东奔西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数码时代又是轻又是微的今天,用这种古老摄影术创作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年轻女摄影师王玉从两年前启动她硕士毕业创作项目的时候,便开始独自背着这套设备游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去拍摄那些修缮中的中国传统建筑。
经过两年的创作,2016年4月26日,王玉的大画幅黑白摄影经过精心筛选和策划,最终以“再造”为标题在北京先农坛具服殿正式开幕,这里也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一部分。为提升展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专业策展人,由留学法国巴黎国立第八大学艺术系摄影美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博士,摄影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朱炯女士策划。展览挑选了23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呈现摄影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的观察、记录与思考。
策展人朱炯:
她的照片里有当下社会,是一个很新的题材。这些作品有一种气息,通过她的照片我感受到了古代建筑那种历史的美感,并且能够把传统文化呈现出来,这个气息是影调、光、构图上面的综合处理,工地中的怪诞感觉也有构图的因素造成。她的照片不同于很多摄影师采用纪实手法或者只关注建筑本身的美感,王玉的作品是在表现古建与当代生活的结合,从这二者的结合中提炼出新的美感,这也是对摄影题材的探索。
走进大殿,人们看到的是像树林一样的脚手架,锈迹斑驳,与先农坛这座雄伟的宫殿交相呼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作品中讲述的故事。照片就这样挂在脚手架当中,格外另类。其实这个展陈方式是有原因的,先农坛距今有600年历史,一草一木都是国家重点文物,殿内的墙壁、梁柱都不能受到损坏,是不可能在上面预埋挂件的,所以策展团队需要使用一种让作品完全不接触建筑的方式“悬浮”在展厅,本来这对展览是一个制约,却反而催生了一个与作品契合度极高的展陈方式,可以说这个方案就是来自于作品本身。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古建保护与修缮的规模与投入不断加大。摄影师以北京地区现存的正在修缮或复建中的明清时期建筑为主要创作对象,于2013年底启动项目拍摄,使用大画幅相机先后拍摄了北京大觉寺、白塔寺、牛街礼拜寺、先农坛、通州文庙等多处独具特色的坛、庙、寺及院落,创作了逾300件8x10高品质的大画幅摄影作品。从史料看早有德国的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瑞典的喜仁龙(Osvald Siren),日本的小川一真(Ogawa Kazuma)、关野贞(Sekino Tadashi)、伊东忠太(Ito Chuta)、竹岛卓一(Takeshima Takuchi)等对古建筑摄影有所贡献。随着时代的更迭,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和维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国家文物事业的重要部分。
摄影师王玉:
每座古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用古老的大画幅相机拍摄当下“再造历史”的过程是很件有价值的事。
本次展览得到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大力协助,现场装置艺术也是艺术家与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交流计划的一部分,作为一个长期项目,此次展览过程中将举办与之相关的研讨会,搭起摄影与古建筑保护结合发展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