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带街、水东街、东门直街……惠州晋升历史文化名城,使得一大批具有时代厚重感的、独具岭南特色的历史建筑,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人们在仰视历史、感叹过往的时候,也对造就这些古迹栉风沐雨、屹立不倒的岭南建筑文化,多了一些好奇。
心怀求知,一场岭南建筑文化的探索和惠州历史建筑的发掘,正在古城惠州展开……
历史建筑
全市登记保护不可移动文物1000处
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对拥有1400年历史的惠州来说,留下的古建筑十分丰富。
史料记载,公元590年,隋文帝派东莱郡公王景持节巡抚岭南,在腢山设立循州总管府。当时整个广东仅设立广州和循州二个总管府。一年后,官署建成,并在门前不远处凿了一口水井,称腢井,专供官府使用。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井为“隋建府治所凿”,“其古盖亚于赵佗井”,是惠州城区历史最悠久的人文古迹,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另据统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惠州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00处,其中古遗址78处,古墓葬61处,古建筑641处,石窟寺及石刻2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7处。目前,全市已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4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此外,已公布的惠州第一批历史建筑202处。这些文物古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人文历史价值。
我市现有北门直街、金带街、水东街、铁炉湖、淡水老城等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惠新街、桃子园、都市巷等3处历史地段,这些街区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岭南传统风貌和格局完整,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惠州的古镇、古村在各县(区)星罗棋布,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秋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平海,有墨园村、周田村、茶园村、旭日村、绳武围村、范和村、皇思扬村等古村落60余处,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3处,广东省传统村落10处,广东省古村落23处。此外,还有功武村古建筑群、田坑古建筑群、陈百万家族建筑群、水坑村古建筑群、官田村王屋古建筑群、新围古建筑群、官田村古建筑群、田心围古建筑群、凤岗村古建筑群、东埔村古建筑群等一大批传统群落。
岭南建筑
中西合璧雕刻自身独特风格
骑楼、天井、锅耳屋……这些符号作为岭南建筑的重要象征,给探索惠州历史文物古迹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岭南建筑,业界一般认为1989年建筑评论家艾定增概括的 “八大特点”来总结其建筑风格最为全面。分别是宁变勿仿,宁今勿古;追求意境,力臻神似;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清新明快,千姿百态;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而论较岭南建筑的特色,也有专家学者进行了总结。“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喜爱一种轻颖、活泼的生活,同时更喜爱户外活动。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因此岭南建筑大多空间通透、体形轻快、色彩淡雅、绿化丰盛,注意防水防潮。”据有关人士介绍,“注重实用功能就是岭南建筑的设计思想。”
据了解,由于地处沿海地区,岭南建筑最早吸收了西洋建筑文化,因此在实用性之外,中西合璧也是岭南建筑的重要特色。“比如传统岭南建筑中的锅耳象征官帽,寓意官运亨通,屋顶的天井方便采光和移目换景,都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同时碉楼、骑楼等又折射出西方建筑的韵味。”上述人士继而介绍。
一般认为,岭南建筑先后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如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西洋建筑开始大举传入后,中西建筑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师们更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邂逅历史
惠州古建筑独具岭南传统建筑神韵
有人说,了解历史建筑的过程,就像来了场时空穿梭之旅,在古今交替中邂逅历史。记者在探寻惠州历史建筑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这一点。正如前文介绍的那样,千年古城惠州,在历史的更迭中,积攒下了丰厚的“身家”。以历史建筑来说,受封在册的、民间遗落的,数量众多,其中如北门直街、金带街、水东街等,都较好的保存了历史原貌,尤其在细部结构上至为难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让记者能有幸通过建筑风格,品读历史。
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的金带街,里面仍有许多古朴的建筑物,虽然时光荏苒,房梁上的壁画已经斑驳,却仍旧能够在精雕彩绘中,看出西洋文化入侵,对岭南建筑的影响。
历史上,“一条直通街,两片砖瓦房”是古城惠州的真实写照,其中,“一条直通街”说的就是水东街。这个建于民国时期的老街,是惠州难得的遗迹保留较多、文脉丰富的历史文化老街,整齐的骑楼建筑,成为后人了解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最好的范本。
除了这些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外,一些散落民间的历史村落,就像一颗颗珍珠灼灼闪耀着岭南建筑文化的璀璨光辉。如坐落于罗浮山脚下的旭日古村落,总占地面积约365亩,是一个集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稀缺古建筑群体,至今保存完好。古村具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为古祠堂、古民居、民国时期碉楼三大部分。房屋都是砖瓦房结构,多建于一两百年前,雕梁画栋。以“花岗岩石半墙,青砖到栋,中间花岗岩石天井,两边房形相同”为特色。被到此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岭南古民居建筑之典范”。
在岭南建筑文化的传承中,祠堂可以说是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名气在外的良井客家围屋得以保存较好,离不开祠堂的功劳。据了解,良井客家围屋以霞角村杨氏家族的五家祖祠较为集中。而建于清代道光5年(1825年)的大福地客家围屋堪称其中的佼佼者。该围屋属四进堂屋类型,共有四进两横九厅十八井共150多个房间,属于典型的客家堂屋建筑,具有防御与居住合二为一的岭南建筑特色。除了围墙用三合土建造之外,南墙上方每隔3米就有一个枪眼,以防御外侵。徜徉在围屋中,工艺精湛的壁画尽收眼底,有 “百鸟归巢”、“七姐下凡”、“嫦娥奔月”等;厅堂的横梁上浮雕 “百子千孙”、“奕世其昌”、“慎修思永”等字甚富神韵;从围屋正大门望去,映入眼帘的是“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的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