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6 10:36 宣讲家独家案例
核心提示:山西太谷新村妙觉寺是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寺最大的亮点就是过殿(千佛殿)内的满墙壁画,但由于年久失修,该殿的西侧屋顶已经坍塌露天,而近年一直没有看到有效的维修措施,修缮措施仅为盖塑料布。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文物博物馆馆长李军告诉记者,修缮肯定需要钱,光靠县级的文物部门,还是比较困难的。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山西妙觉寺修缮被指仅为盖塑料布回应:缺钱
年久失修殿堂屋顶坍塌
修缮古建筑仅为盖塑料布?
山西太谷新村妙觉寺是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寺最大的亮点就是过殿(千佛殿)内的满墙壁画,但由于年久失修,该殿的西侧屋顶已经坍塌露天,而近年一直没有看到有效的维修措施,修缮措施仅为盖塑料布。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文物博物馆馆长李军告诉记者,修缮肯定需要钱,光靠县级的文物部门,还是比较困难。
现场修缮措施仅为盖塑料布
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厚重历史积淀与文化的传承。大火焚烧过后的废墟,拆、盗过后的累累伤痕,不仅是古建的伤痛,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殇。
秦庄东岳庙。2004年,该庙被定位于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五间的大殿已经坍塌了四间,只剩下一间的屋顶摇摇欲坠。坍塌下来的大梁散落在了地上,大梁上已经布满了虫眼,这些木质已经酥掉了,一捏都成了粉末状。
民间古建保护志愿者唐大华告诉记者,新村妙觉寺最大的亮点就是过殿(千佛殿)内的满墙壁画。由于年久失修,该殿的西侧屋顶已经坍塌露天,壁画现在三分之二都已经被泥水遮盖了,损失非常严重,壁画的损失已经无可挽回了。
为了能够尽早抢修维护妙觉寺,唐大华多次通过个人微博在网上呼吁。虽然政府部门有了回应,但至今也没有看到有效的维修措施。这让唐大华很失望。
“到5月份的时候我又来了一次,来了以后一看就盖了一块塑料布,一刮风以后没起任何作用,而且风刮大了还容易把瓦带下来。”唐大华表示,这样不但没有好作用,反倒还有可能加重损害。到现在又半年多了,第三次到这儿来,还是什么都没有。
当地回应修缮资金短缺
珍贵文物摇摇欲坠,迟迟不得修缮,原因在于何处?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文物博物馆馆长李军告诉记者,修缮肯定需要钱,光靠县级的文物部门,还是比较困难。
李军介绍,由于每年古建文物维修资金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只能靠报批维修项目,审核通过一个项目市里拨付10万元。对于受损严重的古建,这点维修费根本就不够,可按照市里规定,项目必须专款专用,即便有钱也不能集中统一使用。
山西省文物局原总工程师柴泽俊则表示,修缮资金短缺并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政府对古建文物保护认识的不足和重视程度的不够。
柴教授认为,除了政府足够重视,古建保护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古建保护的一大瓶颈。专业人才梯队的培养是政府另一项重要的工作。
对古建筑也要进行“实名制”保护
近年来,山西境内的古建筑损毁严重,而且大量村落内的古建筑及构件被盗窃或买卖。古建筑保护志愿者走访了山西400多处古建筑,发现80%的古建筑存在丢失构件现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戏台、庙宇被卖掉。殊不知,古建筑无论是损毁还是被盗卖,均是文化乡愁的没落。
事实上,不仅是在山西,在不少地方,文化古建筑均未能得到较好保护;特别是在一些重经济、轻文化的地方,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多地让位于房地产开发,变身别墅、餐馆、甚至洗脚城;再者,一些损毁的古建筑,则任其自生自灭;特别是,为了所谓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不惜对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毁灭性的拆除,无疑是对文物尊严的亵渎,甚至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如此语境下,文化古建筑自然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
然而,古建筑损毁或被盗卖,折射出了有关部门对文物的监管和保护严重缺位。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文物部门和文物专家,心浮气躁,近功近利,热炒文物并非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不是去挖掘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各取所需,在文物身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见,山西古建筑损毁或被盗卖,应引起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反思。首先,应给古建筑办理一张“身份证”,并明确其所有权归属,采取“谁所有、谁负责”的管理方式,进行实名制保护;一旦有古建筑损毁或被盗卖,除了追责文物部门之外,也要追究权属者的管理责任。
别让古建筑轻易“樯橹灰飞烟灭”
山西的国宝级建筑川底佛堂,坍塌严重,这么多年来却“根本没人管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庄东岳庙,面阔五间的大殿已塌了四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村妙觉寺,满堂壁画受损,民间古建保护志愿者网上多次呼吁,修缮措施却仅为盖塑料布;佛教圣地太谷圆智寺的大殿连同壁画,被去年3月一场大火付之一炬……日前,央视通过对山西多个古建筑保护状况的透视,讲述了古建文物保护的困境,这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古建筑是一段历史的遗存,是一个民族的生动面孔,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身份凭据,也是追溯既往的文化“活名片”。它理应被当作民族瑰宝、历史沉淀加以保护,就像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即居住”而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保护——保护“不生长的建筑物”。
遗憾的是,当下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很难如人意。央视援引专家数据称,全国超20%国宝级古建筑岌岌可危。超过600年历史的大理巍山古城拱辰楼,年初就被一场大火焚烧殆尽,令人痛心不已。
拿古建大省山西来说,其中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存量占全国75%以上,也是唯一保存了从唐至清完整建筑体系的省份,可境内的古建筑却动辄遭破坏,很多都命运堪忧。别说那些散落乡间的未定级的古建,就连古建文物都面临着败、盗、卖、拆的威胁。与其重要性匹配的文保力度极其匮乏。此前有媒体曾概括“山西古建筑之殇”——留在当地,命若草芥;走出晋域,雪上加霜。就此看,央视曝光的山西境内多个珍贵古建筑的境遇,也只是一斑。也正源于此,屡有民间志愿者发出加强对山西古建保护的呼声;去年10月,国家文物局还深入运城、临汾、晋城等地,核实部分古建筑被盗卖情况。
可就现状看,对古建筑的保护可谓问题重重。有人将问题根源归结为“资金短缺”:如山西壶关县文物博物馆长就称,每年古建文物维修资金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只能靠报批维修项目,审核通过一个项目市里拨付10万元,对于受损严重的古建维修费根本就不够,更何况,“专款专用”的规定使得资金无法集中统一使用。资金短板确实不容小觑:虽然有国家财政数亿元的拨款,可文物基数太大,导致经费有限,只能是“先把国家级和省级顾过来”,非但如此,人手也是畸缺。
在此情境下,一方面应循序加大资金投入,并纳入地方预算台账中,一方面还应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古建保护,如加快探索对低等级古建筑的认领制。山西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10月下发通知,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列入全省五年立法规划项目,采取资源投资保护、减免税收和开发利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也是意识到了这点。
除了修缮资金短缺,重视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像现在,对古建筑完整度的监测体系与损坏防控机制依旧不彰;而对专业人才梯队式培养的不足,也构成了文保的现实掣肘。基于此,有必要由国家或省级监管部门出台或细化关于古建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保护的层级责任制,实行常态化督查,也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农村工作中,并建立对举报的相关激励机制。而对于《文物保护法》对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50万元罚款上限,也该考虑予以调整,以震慑住那些伸向古建的强拆之手。而对古建修葺,也该补全相应的人才库。
舒乙曾说:“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高楼大厦到处都有。如果你把独一无二的铲掉,而保存一个到处都有的东西,这不是很愚蠢吗?”这针对的是拆除古建的任性做法,而对古建的保护本该是全方位的,容不得半点懈怠,这就需要一系列古建筑保护配套制度的完善。若罔顾现状,任由古建筑“樯橹灰飞烟灭”,那毁坏的将是我们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证物,文化损失焉能估量?
积极保护古建筑,必须“守土有责”
盖块塑料布,就算修缮古建筑,妙觉寺遭遇的这一修缮保护窘境,恐怕是大多数古建筑面临的同样命运。央视报道还披露了山西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底佛堂的不堪境况,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过之后,似乎从此“根本没人管过”,村民们猜测,也许在它里面一间房屋也没剩下,就剩下四面墙了,让人感到既无奈又痛惜。
保护好古建筑非易事。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考量,相关部门不断让古建筑为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让位;出于旧城改造的政绩需求考量,相关部门不断对古建筑予以“维修性拆除”或“保护性拆除”,在民众眼皮底下,相当大一批真建筑被“维修”成假建筑,甚至维修成“怪物”或“废物”。
另一方面,古建筑修缮资金因何短缺?多半并非那些地方拿不出钱来,而是不愿意拿出钱来。在相关部门眼里,古建筑修缮保护拉不动GDP增长,也就舍不得为之投入财政资金。不仅不愿意投入,反而过度将古建筑商业化,作为商业利益的“后花园”予以开发,将古建筑的剩余价值吃干榨尽。
故要杜绝“盖块塑料布”就算“修缮古建筑”的荒唐事,必须出台或细化古建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建文物保护的层级责任,建立古建文物保护问责机制,以此倒逼相关部门提高对古建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古建筑的伤痛,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殇,相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
【启示与思考】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身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国。这是今人的荣耀,也淤积着沉甸甸的责任。然而,总有一些人、一些地方不怎么善待文物。山西太谷新村妙觉寺对塌陷露天部分仅仅用塑料布进行遮盖,实在是令人分外痛心。难道这是缺钱的原因吗?没有钱难道很多就工作就不去做了吗?“缺钱”岂能成为文物失修的理由?
道理虽然简单,但要保护好古建筑却非易事。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在很多时候,最大困难恐怕是在“相关部门”那里。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考量,相关部门不断让古建筑为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让位;出于旧城改造的需求考量,相关部门不断对古建筑予以“维修性拆除”或“保护性拆除”,在民众眼皮底下,相当大一批真建筑被维修成假建筑,甚至维修成“怪物”或“废物”。
“文物是民族历史的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一旦被毁就不可追回”。请保护好它们,请爱护它们,请不要再让“缺钱”成为妙觉寺满墙壁画失修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