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镇祠堂群修复 引发民间寻根问祖文化潮

日期:2015-09-07     浏览:0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来源:无锡日报  日期:2013-4-19

    得益于惠山祠堂群的声名鹊起,无锡民间正在兴起一股寻根问祖的文化热潮,部分姓氏恢复了祠堂祭祖传统,续家谱的人数呈爆发性增长,2004年成立的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已拥有500多名会员,成为发掘、抢救、研究古镇祠群文化的团队,连续出版40多期的《祠堂博览》钩沉与发论并重,是国内唯一的祠堂文化交流平台。

    有人说,这股热潮标志着富裕之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有人疑惑,通过修祠修谱建立起来的宗亲网络是不是另一种人脉关系网。在三跪九叩的传统礼仪中,人们认同的是什么精神价值?在保护与利用古镇祠堂的过程中,业内有哪些思考与建议?在这股惠山祠堂群修复开放兴起的宗族文化潮中,人们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祠堂祭祖教化后人

    4月14日,秦氏家族六大分支的后人近200人,在惠山二茅峰前秦观墓举行祭祖仪式。参加者以无锡秦观后裔为主,常州、苏州、上海的秦氏后人也有代表前来。自古以来,秦氏就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家族。央视《园林》纪录片摄制组当天专程到寄畅园来拍摄秦氏祭祀活动。

    一般游客只知寄畅园是古典园林,其实寄畅园和秦氏家祠双孝祠“祠园一体”,这是惠山祠堂群中一个独特的人文现象。据本地学者庄若江等人的研究,按照周代《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民间百姓“联宗”立“家庙”。由于无锡老城面积狭小,邑内外名门望族纷纷到风水宝地惠山之麓建祠立庙。由此惠山祠堂开始形成群落。寄畅园本为明代兵部尚书秦金衣锦还乡后修建的别墅,他故去后,别墅曾被子孙各房分占。秦氏后人秦志豪撰文记载,清代乾隆年后,秦氏后人为维护家族公共利益,将寄畅园改立为双孝祠之祠园,因为祠产不会被没官。

    建国后此祠园经保护修复,1988年1月公布为国保单位,1999年前后进行了维修。以寄畅园始,无锡首先对位于锡惠公园内的惠山祠堂进行了修复。2000至2002年间,陆续修复了钱王祠、顾宪成祠、李纲专祠、邹忠公祠、嵇留山祠、邵宝祠,2005年华孝子祠修成,2007年后至德祠、春申君祠遗址等20多个大小祠堂也基本修复。

    这些重要祠堂的修复,成为许多家族的一件大事。从2006年起,华孝子祠的华氏,钱王祠的钱氏、李公祠的李氏、过郡马祠的过氏、邹忠公祠的邹氏等陆续恢复了传统的祭祖活动。

    祭祖当然不仅仅为磕头上香。寄畅园的匾额上,镌刻着秦氏家训:“诗书传家”,一抬眼就能望见。进入园内,精妙绝伦的造园艺术、隽永典雅的名人诗句以及秦氏家族对寄畅园500年不易其姓的传承与接力,对置身其中的后人都是一种无声的教化和熏陶。同样,走进祭祀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张明公祠,张氏后人就会想起他的万世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走进范仲淹祠堂,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涌上人们的心头。进得唐宰相陆贽的陆宣公祠,迎面就是后人题写的对联“一身正气敢斗邪两袖清风不染尘”。寻根问祖的意义不仅仅是祈福于祖先,还在于寻找生命的来龙去脉,记取先祖的道德理想,从而明白我们自身的责任。

    修谱传家敦亲睦族

    一口报出自己爷爷的姓名不算难事,但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他是做什么的?如果真要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唯有查家谱才能找到答案。

    谱乃一家之史。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系表”,此外还包括家训、家传等内容。学者认为,家谱和国史、方志共同构成了研究华夏文明的重要文献来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72岁的刘升阳退休后加入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在他位于建工大厦的工作室里,桌面、书架、凳子上堆满了各种文史资料。他说,无锡刘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刘,当年岳飞投军就是投在刘家麾下,刘抗金卫国的事迹在《宋史·岳飞传》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近年来,无锡刘氏通过遍搜研讨历代文献资料,将可靠翔实的资料引进了新谱,在家族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江阴暨阳刘氏、杭州刘氏和广东陆丰刘氏等都通过无锡刘氏的家谱研究考证,解决了接谱问题,从而确认了各自的祖地。他也从此迷上了祠堂家族史研究。刘升阳说,不管是修祠还是修谱,一旦深入进去,自然而然地,你就会对先祖的思想事迹、家族的迁徙沿革乃至乡土的历史文化感兴趣,这样的研究不仅关乎血脉,更关乎一种精神的传承。

    无锡文脉绵长,特别是在惠山祠堂群拥有一席之地的家族,往往名人辈出。通过修谱,同一个姓氏、同一个宗族的人会从内心涌现出姓氏认同感和自豪感,产生精神上的依恋感和凝聚力。

    据统计,惠山祠堂群中120座祠堂所祭祀的80个姓氏中,目前有50多个姓氏重修了家谱,有30多个姓氏成立了研究会,发掘整理家族史料,并且结集出版,扩大家族的社会影响力。锡惠公园管理处金石声介绍,祭祀吴越国创立者钱鏐的钱王祠修复后,钱氏后人于2002年成立了钱鏐研究会,这是无锡市第一个祠堂文化民间组织,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资金管理办法。2006年,钱镠研究会启动续修《无锡钱氏宗谱》,至今已修成了3部总谱、14部分支谱,逾600万字,上谱钱氏后裔逾6万人。研究会还每年定期召开年会,除了组织修谱祭祖等活动,还倡导加深对钱鏐立国思想、钱氏家训、钱氏家风的研究,由此把海内外钱氏后人凝聚在一起。

    修谱寻祖方兴未艾,2009年至今,无锡市图书馆共收集到各种捐赠家谱247种。加上图书馆原有的和其他途径获得的家谱资料,家谱收藏量达到了1200种。在市图书馆的文史阅览室,每年上万名借阅者中近一半是来翻看家谱的。但在热衷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地方的编纂者突出个人,把一族之谱修成了一家之谱。有的认钱不认人,捐钱多的树碑立传,没捐钱的一笔带过。有些地方修谱、修祠和祭祖活动越来越大手笔大开销,其背后多是攀比心理在作怪。还有些家谱为光宗耀祖,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的祖先。

    文化传承正本清源

    在去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中国世界遗产会议上,无锡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成功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消息传来,无锡人无不欣喜。

    文物专家解读,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后,无锡迫切要做的功课就是考虑如何提高展示水平,让世界读懂祠堂文化。近年来,围绕着古镇祠堂的“保护”和“利用”,专家和民间都在讨论。去年底,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赴玉祁、洛社调研。当地戴氏、韦氏、魏氏分会的代表在座谈会上说,对先祖要有敬畏之心,修复后的祠堂不能随随便便开个商铺,如果利用不慎重,某种意义上说是亵渎了祠堂文化。钱氏、顾氏、边氏分会的代表认为,惠山古镇核心区的祠堂群中不能随意经营普通商业,要有原则地选择对象,以古老的祠堂文化来吸引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突出惠山古镇的文化优势和个性特色。让祠堂回归本来的属性,建的祠堂,像个祠堂,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教化功能。

    惠山古镇的保护规划设计班子中,顾奇伟、夏泉生两人都是云南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者,又都是无锡人,对家乡的祠堂群保护更多一份使命感。4月11日,记者前往位于惠山直街186号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办公室采访,夏泉生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惠山祠堂群要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祠堂文化发展无锡独特的寻根旅游。”

    他建议,惠山古镇可以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合作,引进他们的目录软件,结合无锡本地的族谱资源,打造中国家谱数字文化中心,提供家谱的查询、修补、复制、影印、装帧等一条龙服务。“让全天下有志于寻根的华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宗谱凭据。”

    除了家谱,祠堂建筑及其内部的画像、牌位、神龛、石碑、楹联等礼仪器物,都有严格规制,按传统习俗把它们安放到位,敬畏先人,慰藉后人,是保护祠堂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全国各地寻根文化的兴起,这一行有了市场需求。可是,掌握这些传统手艺的工匠、画师,现在十有八九都故去了。无锡完全可以利用祠堂群的优势,加紧把这些传统文化工艺抢救、保护和传承起来,培养一批擅长此道的高手,形成古建、书画、木雕、砖雕、碑刻等祠堂文化一条街,带动山北的文化产业区,使之闻名全国。这样的开发利用,同样能创造经济效益,又与古镇的整体气质更加协调。

    顾奇伟回忆说,上世纪40年代游锡惠名胜时,眼见一片残破肃杀,阴森的祠堂更是让人敬而畏之。注入新的保护规划理念之后,现在的惠山古镇就像一个露天博物馆,历史底蕴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修复开放的祠堂并无阴森之感,市民和游客悠闲地在池畔喝茶聊天,有人感慨不愧是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顾奇伟说,古镇祠堂保护不只是为了让人观赏,而是让人感受体验;不是三跪九叩或说教宣传,而是感同身受、净化心灵。“规划建设的具体目标不止于打造建筑精品,而是在全力以赴保护好遗存的同时,使其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夏泉生说,现有的120家祠堂如果都要开放,运营成本会很高,能不能尝试把祠堂交给各宗族优先使用、有偿使用?每天有二三万人到惠山晨练,可由各姓氏分会选派义工负责祠堂的日常维护、开门迎客,甚至设立大碗茶等公益事业,让晨练的老人下山来就能到祠堂歇个脚聊聊天,使祠堂恢复原有的人际交往功能,让惠山祠堂群真正变成无锡人的精神家园。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深圳800年历史南山村将动大手术

下一篇:衢州九华衆园昨开园迎客 内藏众多古建筑精品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