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大要把明清古建筑当“活教材”

日期:2015-09-07     浏览:0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2011/6/1 10:04:41  来源:联合早报
 
提要:国际巨星成龙捐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栋明清风格古建筑,不会是只能看、不能用的“橱窗文物”,而会被当成“活教材”、也会是校园“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国际巨星成龙捐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简称SUTD或新科大)的四栋明清风格古建筑,不会是只能看、不能用的“橱窗文物”,而会被当成“活教材”、也会是校园“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最初以古建筑顾问身份受邀参与“接收”古建筑工作,并在今年4月正式加入新科大,成为建筑与可持续设计助理教授的杨茳善(36岁),是少数见过这批珍贵捐赠的本地人之一。他估计至今见过这批捐赠的本地人,不超过20人。 
之前有各种报道,对捐赠的数目、内容说法不一。杨茳善是负责接收这批捐赠的专家,因此最清楚实际情况。他说,成龙总共捐出四栋明清古建筑,包括一个戏台、一个二重亭,另外还有两栋浙江古厝,是民间私宅。 
这四栋浙江古建筑目前处在落架状态,并已在去年中运抵我国,目前库存起来,会在新校舍设计好后,融在校园设计中。杨茳善为了代表大学“接收”这批古建筑,至少出国三趟,见过成龙一两回。 
成龙在十多二十年前便有了收藏古建筑的爱好,收藏数量不清楚,他最后决定捐出当中的四栋给新科大。 
目前还在对这四栋捐赠展开研究工作的杨茳善说,古戏台面积约50平方米,属于浙江式古戏台,估计已有240年历史。古戏台的雕花不是很多,也没有彩绘,但建筑比例漂亮,最大特点是有个藻井,可在没有麦克风和现代音响器材的年代,“放大”演员声量。 
那二重亭也是浙江古建筑,约60平方米,估计也有240年历史。至于那两栋古厝,一大一小,面积在12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之间,屋龄估计在190年至240年之间。 
杨茳善说,浙江古建筑都有一些雕花,但色彩没有中国闽南潮州地区的古建筑那样艳丽。建筑的最大特色是有较夸张、被称为“牛腿”的雀替。 
雀替是位于梁与柱交角处的三角形雕花木件,其功用是巩固梁与柱,防止水平推力产生的移位等。雀替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精华部位,具有历史、文化和美学艺术价值。 
 
新旧建筑如何融合 
设计师未有定论 
杨茳善说,四栋中国式建筑最终会安置在校园中的哪个角落,以何种方式与现代建筑相融合,设计师还在构思、思索这些问题,还没有最后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古建筑将成为有实用和使用价值的历史性建筑,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文物。杨茳善说,学生可以走进走出、仔细观赏,近距离研究这些古建筑特色,甚至可以把戏台当成小型表演场所,在亭子内休息,在两栋古厝内办研讨会,开展览,甚至当成课室等。 
他说,这些古建筑将成为有生气、有人气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将能成为这所大学的活教材。新科大将开办工程、资讯系统和建筑课程,注重的是科技与设计。 
杨茳善说,作为教学工具,这些古建筑能让学生认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了解其独特构建方式,例如认识什么是“卯榫”,建造方法和系统与现代建筑方式有何不同,也可用来认识与了解建筑材料如何经受时间和气候的考验、应如何进行保养等。 
他说,当然也可以从历史、文化、哲学、美学、艺术、古代工艺、建筑系统等方面去认识这些古建筑,从中得到新的启发,甚至把它用在设计上。 
 
定期维修保养 
不会破坏古建筑结构 
把两百多年的古建筑当成使用空间,是否会对它造成破坏和磨损?在保养方面会不会增加难度? 
杨茳善指出,建筑本来就是让人使用的空间,兴建时已考虑了耐用持久等元素,这几栋古建筑,只要像所有古建筑那样,定时进行维修保养,例如防白蚁、防潮湿等便不成问题。当然,使用者必须把它当历史建()筑对待,予以尊重。 
他不认为浙江和本地气候不同,会对这几栋古建筑构成威胁。他说,本地的雨量高,空气中的湿度比浙江高,但只要雨水能妥善的从屋顶排掉,就不成问题。至于湿度,只要保存稳定而不是忽干燥忽潮湿,问题亦不大。 
对新科大来说,这是个独特又难得的机遇,能收到如此独特又珍贵的捐赠,更重要的是能配合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把它变成活教材。 
杨茳善说,把古建筑当成活教材,将能让这批古建筑增添价值,而成龙对此也很赞同,很高兴这些古建筑能有这方面的用途。 
这所中型研究型大学,主要开办工程、资讯系统和建筑课程,但所有本科生在首三个学段将修读共同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设计和资讯科技。第四学段开始,学生将从中选择一项主修,并从入门开始延伸至进行具体设计。 
杨茳善指出,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是让学生从一开始便学会与其他学科领域合作,明白这个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这其实不是什么新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达芬奇就已经把各种学问集于一身,他即是艺术家、建筑师、雕塑家、音乐家,也是科学家、数学家、发明家等。 
原本就想从事学术研究的杨茳善,在国大修读建筑系时,就已经对古建筑产生浓厚兴趣。他的博士论文《从红楼梦看空间的使用》,就是从经典名著着手,看中国古建筑中的空间运用。 
会选择这一题目做研究,是因为他发现中国人不谈空间使用背后的原理,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古代把建筑视为工艺而非艺术。他指出,像宋朝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涵盖了建筑法规和条例等,却没有谈空间使用理念。 
杨茳善2006年考获博士学位后,从2007年至2010年担任古迹保存局建筑顾问。本地一些古庙宇在展开修复工作时,也经常聘他为建筑顾问。 
 
新闻背景 
成龙在十多二十年前开始收藏古建筑,收藏数量不清楚,但他把当中四栋捐给新科大,包括一个古戏台、一个二重亭,两个建筑都有240年历史,以及两栋估计屋龄介于190年至240年的浙江民间古厝。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古建筑营造做法》填补历史空白

下一篇: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