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 分类分级先行

日期:2015-08-25     浏览:10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自2014年1月1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已有一年半了。在“6·28”来临之际,《条例》实施情况和我市非遗保护现状及发展如何?
全球创意城市联盟“手艺设计”主题展亮相第四届创博会。


  6月28日,是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自2014年1月1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已有一年半了。在“6·28”来临之际,《条例》实施情况和我市非遗保护现状及发展如何?

  各项政策法规护航
  非遗保护渐入佳境

  《条例》是针对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内容涵盖了非遗保护的工作方针、政府职能、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记忆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区域性保护等分类保护标准和目标的提出最能体现地方立法的特色。基于此,非遗保护的法治视野得到进一步扩大,构建相对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成为新的工作重点。
  有了《条例》的具体要求,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保护规划与数据库建设基本形成了整体思路并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其中包括:完成了2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级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文化部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启动了省级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苏州碑刻、锦溪宣卷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平台搭建工作。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遗场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相城区非遗展示交易馆和姑苏区非遗生活馆先后建成开馆,形成了非遗保护及展示展销的新窗口。经反复论证,苏州市文广新局将与吴中区合作筹建苏州市非遗馆,目前已经完成了馆舍建筑施工招投标及陈列概念方案设计工作,场馆建筑规模650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4000平方米,集非遗精品展示、社会教育、文化衍生品开发及特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预计将于2016年4月对外开放。
  以研究、传承、生产性保护为特色的一批项目及机构获得了省级以上各类荣誉:苏州高新区镇湖苏绣艺术馆有限公司获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获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和“第二批江苏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苏州市评弹团、常熟古琴艺术馆和苏州市滑稽剧团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非遗传承示范基地”;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院成为首批“江苏省非遗研究基地”;吴江同里水乡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张家港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公布为江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对丰富资源进行分类分级
  是苏州非遗保护的基本面

  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苏州经济发达、市场活跃,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到“十二五”,苏州的城市化要达到75%,2020年要达到85%;2014年,苏州的城市化已经达到74%。——这是一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水平。但是,苏州同时又是一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到2014年为止,我市共有世界级非遗项目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2个、传承人39名,省级非遗项目79个、传承人95名,市级非遗项目159个、传承人334名,县级代表性项目442个、传承人400名。2014年年底,苏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非遗资源之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苏州非遗保护的机遇与挑战十分突出。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嵘据此认为,“分类分级”应该成为苏州非遗保护的基础理念,要客观地面对项目间发展状况不均衡的事实。有的雕刻类非遗项目,因为材质的稀缺性,使得其市场成为关注焦点,出现了盲目扩张、趋众趋同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背离非遗保护基本原则、劣币驱赶良币的情况;也有的项目,因其产品需求量小,渠道狭窄,长期依赖小众或海外市场的“喂食”,一旦出现需求萎缩、销路不畅的情况,企业难以为继,陷入市场前景不乐观、技艺使用保护无从谈起的恶性循环,如不能及时得到雪中送炭,可能连最基本的维持都非常困难,其中有受限于非遗项目客观条件的原因,有传承单位传承人自身保护能力差异的原因,可能还有各地对分类管理存在一定的偏差。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非遗项目常熟花边的保护单位已经破产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就从专项经费安排了费用交由常熟相关部门,争取把现在还能找到的老艺人通过“记忆性保护”,将一些资料给搜集、记录、保存下来。
  比记忆性保护略好一些的抢救性保护,也有实例。比如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世纪90年代后,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因原料匮乏,产量逐年减少;又因工艺复杂、周期长和收入低,虽然目前尚有一位省级、一位市级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接班,技艺濒临失传。

  政府设立规范提供服务
  社会积极参与合作共赢

  在分类分级保护的具体推进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红认为,之所以要强调对不同生存、发展状态的非遗项目进行分类,“是因为我们发现一些项目及艺人可能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那些非遗项目仍然有活力,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与此同时,政府的扶持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扶持,更是给予基层艺人们各种信息、服务和宣传,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有些非遗技艺要用的人找不到,能提供的又没人要,这时就需要有效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市非遗办特意在6月28日当天,举行“触动——市民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活动”,邀请市民近距离观察部分非遗项目的工艺流程、生存状况与发展利用。“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有心之人,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李红表示。
  在非遗的调查、整理、研究与教育传承中,市非遗办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通过课题招标、服务采购等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去年,通过委托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苏州大学等单位,与有关公司合作等方式,拍摄制作了近40个非遗项目的技艺流程与活动视频资料。
  不仅如此,基于保护之上的发展利用,让非遗技艺及其产品重回人们的视野,融入当下的生活,是非遗分类分级保护的一个重要指向。在去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苏州创博会上,创博会组委会与杨明洁设计顾问机构联合发起了苏州新手工艺项目,力争将苏州传统手工艺和当代国际设计理念与品牌创新体系相结合,通过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让传统工艺演绎而来的创新产品满足当下的审美标准、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首次在苏州创博会上亮相的“中国画的三维解构——苏绣台屏组合”随后参加了2015米兰设计周。
  在传统非遗项目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的还有苏州市聚方博雅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从去年年初开始,聚方博雅以传统缂丝为核心技术,一方面与知名当代艺术家进行合作,重现始于两宋宫廷的“一画一缂丝”盛况,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现、传播缂丝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则选用不同材质结合缂丝技艺进行创新设计,并与意大利、法国等奢侈品制造商合作,研发了一系列高档缂丝生活艺术品,让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美誉的缂丝重返当代生活。(本版图片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提供)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下一篇:私人历史建筑修缮:政府补两成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