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多彩路径

日期:2015-08-25     浏览:8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来,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历经专题文物保护,生态博物馆,村落文化景观、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百村计划三个阶段,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来,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历经专题文物保护,生态博物馆,村落文化景观、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百村计划三个阶段,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创了全新局面……

  核心提示

  12月1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评审认定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尘埃落定,全国共648个古村落入围,花溪镇山村、开阳马头村、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赤水丙安村、从江增冲村、丹寨排莫村、锦屏文斗村、雷山控拜村、黎平堂安村等90个村子入列,数量居全国之首。

  到今年11月19日,《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已届30周年,这30年即是贵州文物事业发展全面起步、掀起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30年。我省文物事业的发展历经由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的专题文物保护阶段、90年代至2000年开始的生态博物馆阶段,到2000年至今的村落文化景观、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百村计划,是民族文化遗产进入崭新的阶段。

  从地面文物到苗族服饰、侗族建筑、土司文化、观音洞、盘县大洞、穿洞等洞穴遗址、赫章可乐古墓群遗址、特色民族村寨等文化遗产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构成“多彩贵州”厚重的文化历史。上世纪90年代,贵州提出建立生态博物馆群,自此开始突破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概念,以博物馆和社区为核心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省文物局正在紧锣密鼓实施“百村计划”与“村落文化景观”系统性保护工程,与生态博物馆的探索路径密不可分。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新发现超过一万处文物古迹和新型文化遗产。目前,贵州已有4项最新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贵州已拥有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州、县三级文物保护体系趋于完备。与此同时,针对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正处于消失的局面,国家从政策、法规、经费等层面给予了文物事业发展强大支持,我省6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民间、乡村博物馆如星星之火燎原开来,文物扩展至文化遗产的宽度,正在实践着引领村镇、社区发展根脉延伸的重大课题。

  博物馆乡村化贵州走在前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的专题文物保护阶段,全国掀起了一股“西南民族风”热潮。文化部门相继建立了郎德、古板寨、蔡官等村寨(露天)博物馆,飞云崖等古旧寺庙中的民众博物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在推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之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出色成绩,许多民间文化展览进京,引起了学界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关注。”省文物局局长、博士王红光说,这其中,“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唱响,在这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者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的民族专题文物保护阶段,贵州蜡染艺术、少数民族服饰巡展在北京获得圆满成功后,全国掀起了一股“西南民族风”的热潮。文化部门相继建立了郎德、古板寨、蔡官等村寨(露天)博物馆,飞云崖等古旧寺庙中的民众博物馆。

  博物馆乡村化道路的实践,贵州走在其他省份之前。

  1984年,省文化厅下发的《关于调查民族村寨的通知》后,总共调查了苗、布依、侗、彝、水、瑶、回、仡佬、土家、汉族等10个民族30多个自然村寨,编写了100多万字调查报告。在此期间,文化、文物、民族事务部门还邀请了国家文物局领导、文物专家、民族学家、新闻记者深入民族村寨实地考察。这些大规模村寨调查、专家考察以及媒体报道,为民族村寨博物馆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金黔在线总编辑张幼琪说,至今,这种村寨(露天)博物馆建设工程已经过去了30年,回顾村寨博物馆建设之初,由于时代所限,有关保护的条文还显得比较简单粗糙。然而,正是因为奠定了贵州民族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石,贵州文化遗产事业从普通村寨到民族村寨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再到乡村与社区发展的“百村计划”,创新之路开创了全新局面。省博物馆原馆长李黔滨对此深有体会。

  亚太遗产保护中心、世行贷款咨询顾问,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孙华表示,非常关注贵州民族文物事业的发展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贵州文化遗产保护试验性工作很早就走在了其他省区之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生态博物馆助推乡村发展

  1998年,贵州建设了中国和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形成了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核心理念,即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新模式之一:将遗产地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村民生活方式等等传承下去,形成“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

  传统博物馆开始向无边界博物馆转型,许多古村落成为了自然生态博物馆,政府开始以博物馆作为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载体。

  1998年,贵州建设了中国和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形成了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核心理念,即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新模式之一:将遗产地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村民生活方式等等传承下去,形成“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展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尊重村民文化选择权。这使得世人第一次脱离了博物馆有形的约束,将目光聚焦到社区和村寨。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理念,引起国际国内各界广泛关注。

  11月19日,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在白宫举行第15届“国家艺术人文青年活动奖颁奖仪式”,中国贵州地扪侗族文化生态工作室荣获了今年这一奖项中惟一的“国家艺术人文青年活动奖”国际奖项目。这是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指导下,积极实践中国生态博物馆“六枝原则”的典范。

  本届“国家艺术人文青年活动奖”共设12个美国本国项目和1个国际项目。

  获得国际奖项的中国贵州地扪文化生态工作室与当地社区共同创建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推动恢复了地扪侗族传统侗歌队、侗戏班,创立了生态博物馆文化保育和社区发展基金,组建了儿童、少年和青年侗歌队,实施了“百首侗歌侗戏传承计划”,在多个村寨设立了文化传承活动点,定期开展活动。

  生态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保护文化遗产服务,为保护生态,使人与自然处于最好关系的一种新思维、新方法。此后,贵州相继建立了镇山、隆里、堂安等几个生态博物馆,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这4个生态博物馆的管理者已由村民变为具有政府编制的工作人员,这似乎脱离了当初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六枝原则”。省文物局顾问,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但文红一直关注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她认为,新农村建设在民族地区探求的“新”,关键是对民族地区村寨资源的再认识和合理利用,不能简单地模仿东部地区农村发展战略:建设工业型、贸易型、城镇型、现代农业型等新农村模式。

  著名历史学家范同寿说,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正确利用民族地区的内在优势,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带动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总结的“六枝原则”,对喀斯特民族地区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了有益探索。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生态博物馆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与“发展性”原则,跨越民族村寨发展阶段,建立喀斯特地区生态博物馆型新农村。

  “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传统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基因,在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基础上,2010年,我们提出‘百村计划’,如今,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向纵深发展,新文化建设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面向未来,我们实施的‘百村计划’在不断拓展,并积极融入到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中。”王红光说。如今在重新规划实施中,印江合水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建筑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音乐生态博物馆、贵州国际乡村音乐生态博物馆相继回到“六枝原则”轨道上规划发展着。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项目成为全国试点项目。我省生态博物馆发展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被公布为国家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试点项目。我省对生态博物馆采取进一步巩固、充实、提高的办法,使生态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当地群众文化意识和文化保护自觉性得到提高。

  “百村计划”构建新体系

  2000年至今的村落文化景观、社区发展的百村计划、基本建设考古阶段,我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大幅增加,博物馆免费开放数量逐年递增,使得贵州整个文物系统趋于完善。今年6月9日,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活动日,我省雷山县控拜村、榕江县大利村、锦屏县文斗村、印江自治县合水村等4个村寨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和中国友成基金会联合授予“百村计划”保护工程示范村……

  在省文物局倡议和领导下,贵州画院于6月9日文化遗产日这天正式启动“留住记忆”贵州百村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写生创作活动,旨在以造型艺术的形式从美学范畴展示和留住正在遗失的珍贵的村落文化遗产资源。

  贵州画院院长陈争说:“重新认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民族个性和独特价值,主动吸取贵州村落文化母体的营养,构建本土艺术家群体创作的‘根性’和自信,提升贵州艺术家对外的整体性影响力,进而为提升贵州整体文化软实力而尽力。”

  省文物局开展对传统村寨的保护,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第十届十二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中,明确了“实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这一规划,这不仅是对贵州省文物局几年来在这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全省在“十二五”时期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全省传统村寨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0年至今的村落文化景观、社区发展的百村计划、基本建设考古阶段,我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大幅增加,博物馆免费开放数量逐年递增,使得贵州整个文物系统趋于完善。

  今年6月9日,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活动日,我省雷山县控拜村、榕江县大利村、锦屏县文斗村、印江自治县合水村等4个村寨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和中国友成基金会联合授予“百村计划”保护工程示范村。

  近年来,省文物局深入农村调研,探索保护方式,制定实施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省文物局积极采取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存较好,具有民族文化典型特征,传统文化保存与传承较好,历史悠久、建筑典型、民风古朴、具有代表性的村寨进行科学、有效的整体保护,努力建立多彩贵州文化线路保护和利用体系。

  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保护工程是基于历年来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梳理、反思,结合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的实际而提出的。旨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力争达到我省乡村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自2008年贵州提出村落文化景观概念以来,各国(地区)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企业(机构)等公益性组织高度关注并支持我省民族村寨保护与研究工作。“百村计划”已经成为贵州省乡村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抓手。控拜村、大利村、堂安村、兴旺村、文斗村、渡寨村等作为“百村计划”第一批实施村寨,目前已经开始实施村寨调查、方案规划设计、乡村组织建设。

  我省对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全国名列前茅。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罗新民说,几年来,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支持下,我省成功举办了“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实施国家文化创新,扩大贵州影响,由省文化厅、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和省文物局共同承担的“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7个首批项目之一,我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成为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性示范项目。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的45处最新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遵义海龙囤遗址、铜仁万山汞矿遗址、黔东南侗族和苗族村寨等4项入列申“世遗”备选项目,在全国排名并列第2位。

  “要大力推进遵义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继续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继续做好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的相关后续工作,让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共同助推我省与全国各省区同步实现小康。”省文化厅厅长徐圻说。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广西实施文物保护条例:在文物上题名将被罚款

下一篇: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管理办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