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全新的视角关注公共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1、公共艺术设计的“真善美”艺术特征
“真”指的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形态。它直接反映了设计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周围公共和人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真的设计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形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公共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善”指的是艺术设计的公共,主要指的是文脉公共。凯文林奇指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为目标。人是城市景象的一部分,城市形象是人的一切感受的合成,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公共的统一。“美”是指城市意象。美的设计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决定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好的设计形态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快感。
2、公共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特征
公共艺术设计学作为生存艺术的定位,和景观设计学作为协调人地关系领导学科的定位,使其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可持续设计,通向地球公共的可持续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从区域公共艺术品的规划,到场地尺度的设计,再到设计中材料的使用和人类活动方式的设计,都将影响不同尺度上设计系统的状态。通过保护、设计和管理可持续的公共艺术品,实现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共艺术设计学的核心,也是每个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3、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性化特征
影响公共艺术设计人性化的要素主要包括四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4、公共艺术设计的师从自然特征
“设计遵从自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美国景观设计大师麦克哈格提出的景观规划思想和方法,其实质是以环境学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设计师从自然要求我们:(1)因地制宜,尊重设计多样性(2)分析具体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问题,对症下药(3)与管理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设计。
二、当前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
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是没有价值,也是没有必要存在的。设计师应将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中去。艺术概念和艺术语言在城市公共设计中的运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大美术(艺术)观念
大美术包含所有艺术领域,区别于传统的小美术观念。从深层次讲,大美术的内涵是一种美术文化的性质。1987年,赵友萍在第一期《美术研究》上就提倡“建立大美术观念”。90年代后,大美术观念不经而传,不仅是美术创作、美术、美术展览等美术活动,都在倡导大美术。当今世界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结构日趋综合,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现代设计艺术都必将置身于大美术之中,它们在大美术中相互借鉴、吸收、交叉、渗透、乃至重新组合。现代雕塑语言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设计设计,亨利摩尔的雕塑提供了对雕塑空间的另一种理解,雕塑不限定是被动静止被观赏物,人可以参与到雕塑中去,甚至成为雕塑的有机组成部分。
2、坚持艺术概念与公共艺术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在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革,在传统园林的价值体系中,虽然也会考虑诸如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尺度、交通功能等方面因素,但艺术审美是其价值的主要评价。“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成”是传统园林的主要追求,传统园林的价值体系是基于“艺术审美”的一元价值体系。当设计师从美学、社会、生态的三个主要领域的任何一个撤出时,他们面对的结果都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自己失去了创造综合而平衡的三价设计的机会。
3、坚持艺术创新的宗旨
无论公共艺术设计是出于何种目的开始的,审美需求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设计任务。研究审美受众的审美心理就会发现,“千城一面”现象不但使地域文化消失,而且也会引起审美疲劳。没有创新的公共艺术设计会引起“似乎在哪见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