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禅境之流觞曲水
若说中国书画乃至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是用笔墨来宣泄,或是器宇轩昂、雄浑傲然的凌云壮志,又或是杏花烟雨、千山暮雪的自然境界。那么中式设计园林景观则是,以壁石为纸,草木为绘,更兼流觞曲水,构成“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虽由人作,宛若天工”之“禅境”。更是堪称有树影必有粉墙,有风必有松涛,有雨必有芭蕉,有月色必有荷塘等,从而在现实中构筑理想中才可以触及的“海市蜃楼幻景”。
无论是筑屋凿石,叠山理水还是植物栽种,构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设计者丰富的情感、哲理与联想。用景物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观者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受到,不为外物所羁绊的自由心性,怡情于园林艺术之中。这使得禅境与山水、园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优雅淡然的“禅境”,都是景观设计师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因此,“禅境”因“悟”而得,而“悟”是一种心境的领悟,恰如拈花微一笑间领悟世间红尘微妙至深的禅理。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与静思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园林景观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荆棘,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园林禅境之虚实空无
中式设计园林有着“物我相亲,情景交融”的境界,有着升至人景交融,不分彼此的“畅神”。即以天地为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禅境。正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正是禅宗对“意境”的解悟,所表现的并非空无,而是通过“无”和“空”来映衬“有”。通过“有”来形容“无”,从而使“有”与“无”虚与实自由转换,不着形迹。
青原惟信禅师有言:“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达到“禅境”的中式设计园林景观,便可“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实现景观之最高境界。在这充满禅意的中式园林中,会令人感受到亲近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使人悟出生命的真谛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