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写在砖瓦、石头和木雕上的历史,是活着的民俗与记忆。普查结果显示,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岳西县尚存地面古建筑达200多处。今年4月,岳西县颁发了《岳西古建筑保护办法》。据介绍,该《办法》是安徽省第一个县级古建筑保护地方性法规
大山深处宅朴祠艳
“真的很吃惊,没想到岳西大山里还保存着这么多古建筑!”2004年10月,安徽省考古所原古建部主任方咸达一行应邀第一次考察了岳西县部分古建筑,在田头乡碓臼湾老屋前,他发出这样的感叹。
同行的安徽建筑学院建筑系教授翟光逵考察后评价:“岳西的古建筑形成了皖西南特色、皖西南体系。它们直接反映了历史上某个时期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习俗乃至气候、水文、地理等诸多信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佛教禅宗名山司空山脚下的店前古镇,现在仍然保留着程家老屋、千竹坪老屋、殷家老屋等十多处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它们大多是清初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司空山麓的程家老屋,现在还有260多间,外看青砖黛瓦马头墙,简洁粗犷。正面一个大门,两侧各开三道大门,内部结构繁复精巧,雕饰华丽,门廊相连,直到现在,还有200多人居住其中,和谐相处。专家称赞这是‘和’文化在古民居中的直接体现。
“山高路险古寨多,水清桥曲古木茂,宅朴祠艳古刹雄……”在考察报告中,专家们用这样的诗句赞美岳西的古建筑。
古建筑消亡速度趋快
2005年开始,岳西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全县的地面文物进行普查,现已普查登记的地面古建筑达200多处。其中,古祠堂64处,古民居72处,古戏楼5处,古牌坊7处,古塔(含和尚坟塔)43处,古桥16处,古亭8处。另外,还有许多古庙宇、古寨址尚待普查。
岳西1936年才建县,为何能保存如此多的古建筑?有关人士分析:岳西处皖西南,地分江淮,襟连吴楚,建县时由安徽的潜山、太湖、霍山、舒城4县切块拼盘而成,吴、楚、江、淮多种文化板块在此碰撞融合,古建筑之多本不足为奇。而能保存至今,则得益于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受现代文明冲刷较晚较慢。
该县文物管理所的调查报告指出:幸存的古建筑资源虽然丰富,但消亡速度也惊人,主要原因有四方面:经济发展带来住房的更新换代,导致许多老房子朝不保夕;自然老化;民间不当维修;文物犯罪。所长储诚发说:“像岳西县志记载的‘一进七重,360根粗木柱……各种人物掌故、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的联庆堂已接近消亡,许多知名的古建筑正摇摇欲坠,深入进去调查,让人焦急万分。”
群策群力留住历史
所幸的是,近年来,古建筑保护引起岳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岳西地面古建筑整体保护”现已被列入县“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库和安徽省文化产业项目库。
去年以来,该县对古建筑全面调查,分三个层面保护。文物价值高,保存完好的,首先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设标志碑、保护牌,划定保护范围;对价值较高的,暂时确定为文物保护对象,挂牌保护;对一般古建筑,进行文物登记,建立档案。
今年2月,县政府将司空山古建筑群等21处古建筑确定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月,该县制定和颁发了《岳西古建筑保护办法》。安徽省文物管理局文保处杨益峰处长介绍,《岳西古建筑保护办法》是全省第一个县级古建筑保护地方性法规。
县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行动,也得到了来自基层的响应。今年,店前镇在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将古建筑保护纳入规划,对程家祠堂、程家老屋、千竹坪老屋等诸多古建筑都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镇财政还决定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古建筑保护。姚河乡梯岭村的孙氏宗祠是皖西南明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近年来,地方群众集资5万多元,对其进行加固修复,将宗祠中的学校、粮站、加工厂、蚊香厂等全部清出,并确定专人义务看护。70多岁的朱炽夫老人,近年来一心扑在祠堂保护上,不仅带头筹款、维修,还悉心收集散落部件。他说:“祖上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尽力保护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了,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