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
骑楼、廊檐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对于我国南方或江南地区的中老年人来说,廊檐、骑楼并不陌生。旧时,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或多或少都有廊檐骑楼景观,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之一。近期,在杭州一纵三横市政建设中,将庆春路、凤起路等地一些楼房改造成廊檐形式的骑楼,扩大了路面使得交通更加通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商贸发展,并且保留了几分钱塘建筑文化的特有韵味,不失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
一江南城镇的廊檐
杭州近郊的塘栖镇以廊檐遍布大街小巷而闻名。塘栖人有两句老话塘栖镇上勿落雨;塘栖街上不湿鞋。外乡人听了此话大惑不解,其实,所谓塘栖镇上勿落雨是指镇上的房屋大都是檐楼建筑,在大街上行走,有廊檐挡着风雨,人们出门无须带伞,即使倾盆大雨,也淋不着雨,自然也就不会湿鞋了。清代诗人王拭有诗: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登履学坡翁。浙江的廊檐与我国南方的骑楼又有所区别。江南的廊檐是土生土长的,受外来影响有限。据《塘栖志》载:塘栖自明代形成镇集以来,四乡富户聚居,外地客商云集,蔚成一方巨镇,人们沿河筑埠。沿河为街,建有过街廊檐,遮阳挡雨。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杭嘉湖地区的所谓廊檐,在明代就已经产生了,它与近代的骑楼建筑又有相当程度的类似与差异。有的廊檐是有楼层的(多是中式砖瓦屋),将房屋与行人道连成一体;有的廊檐只有长廊,并没有楼面。也就是说,只是一些沿河街道的走廊,而没有相联接的楼层;也有的所谓廊檐,只是在门前搭建一个棚子,防避日晒雨淋而已。这种建筑形式与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德清新市、绍兴安昌等地所见的沿河街道长廊形式大致相同,并与当地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廊檐建筑的时代成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贯通我国南北的铁路、公路干线尚未建成。当年客人到杭州旅游多数是坐船来的,塘栖处在大运河末端,杭州的大门口上。由塘栖到杭州刚好是一天水程。游客船到塘栖,必要抛锚上岸宿夜。历代以来,塘栖物产丰富,集市兴旺,交通发达,有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说法,而廊檐建筑正是顺应了商贸昌盛、物产交易需要而创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