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也许是最令人五味杂陈的城市。她可以是“帝都”与“名利场”,也可以承载家国情怀、故土相思。对你来说,北京意味着什么?每天行色匆匆穿行其中的城市,你真正了解过她吗?街角不起眼的老房子,见证过怎样风云变幻的激荡历史?天坛故宫颐和园……看似耳熟能详的名胜,你真能体味各中玄妙吗?
《北京古建筑五书》包括《北京紫禁城》、《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四合院》以及《北京古建筑地图(上)》。我们不想用“最权威、最全面的古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图解著作”这样宏大的字眼来推介它,但倘若你愿意在空闲时静心体察脚下这座匠心营建的城市,“北京五书”愿意陪你一起开启发现之旅。
“科普书应该起台阶的作用,帮助普通读者迈进专业的殿堂,这个台阶不能太低,须知知识是有尊严的,它是一种智力游戏,只讲求趣味性,堆砌无关疼痒的信息,像原地踏步走;也不能太高,过于专业,高处不胜寒,再好的东西也只好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这个台阶最好刚刚够,读者自己使使劲,精读几遍,慎思之、明辨之,然后豁然开朗,欣欣然,甚至可能觉得不甚解渴,又抬起头来寻找下一个台阶。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指《北京天坛》)还是比较成功的。”
(“北京五书”)我最先看的是相对比较浅显的《北京古建筑地图》,它在版式上就与其他几本不一样,略窄,小巧。拿着这本小厚书可以很方便地在北京城里寻访古建筑,拆下腰封,展开之后出现的是北京旧城全图,图上点出了302处1949年以前建成的老建筑,其中就有我以前住的院子。内文先是简要地讲了古城规划史及北京城建筑风格的变迁,再把北京旧城的内外城分成了16个片区,各区内所选的古建筑依次编号,详尽介绍了这些较为完整、重要的老建筑的情况。编写者们几乎把这每一处古建筑都去到了,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地图、交通图、详细地址,保证了读者能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找到每处古建筑;大部分古建筑院落画出了平面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布局与功能;又讲了老房子的故事,谁曾经住在那儿,发生过什么事儿,清清楚楚;同时,还以表格的方式列出了旧城内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老建筑。
《北京四合院》也举出了14处著名的府宅和名人故居,那种“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情景是我所熟悉的,作者贾珺汇总了前人研究之后,从历史、建筑、人文、心理各个方面讲出四合院“从施工建造到装修布置,从风水选址到栽花种草”的奥妙,并且勾勒出了北京人住在四合院里的精神境界。他还写了《北京颐和园》,解说了这座皇家园林从清漪园重建为颐和园的变迁,很难得地也写出了几代帝王是如何在园子里游玩与生活的,这与园林的设计密切相关。
《北京天坛》相当中规中矩,王贵祥先生展现了非常扎实的建筑史研究功底,尤其“祈年殿是如何建造的”一段,则以这个圆形平面的独特建筑把古建筑的大部分术语与知识要点从下到上讲解了一番。
看似老生常谈的《北京紫禁城》其实最深奥难懂。作者刘畅1992年到1998年曾在故宫古建部工作,然后他带着这许多年积累的经验,回到学校念了博士,如今他已经成了副教授,还是扯不断与故宫的联系。这本书就是他对故宫的建筑尺度、营造技法多年的研究成果,里面的历史故事、史料引述是献给非专业读者的糖衣,复杂的尺度计算推演才是真正的炮弹,他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把中国古建筑的尺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5年多以前,他已经开始着手写这本书了,我曾经帮他整理过紫禁城的几张长春宫的样式雷图纸,那时他几次非常激动地给我讲解他对故宫建筑尺度的想法,我似懂非懂,笑而不能答。这次再看,不得不拿出纸笔对着书随他演算,惊叹于他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古建筑功力。
……
一旦对古建筑有了了解,设身处地明白了古人的苦心孤诣,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是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与艺术的结合,设计与营造照顾到了气候、光照、通风各个方面,几乎将木、砖、石这些材料的空间建造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使就现代生活来说,古建筑也都是怡人的。每个开间,基本上没有功能限制,它们自由灵活,有许许多多改造再利用的实例证明了古建筑可以胜任很多现代功能。对老建筑的种种抱怨,比如,年久失修,只有公共厕所、没有独立卫生间,取暖不便、耗能巨大,深究起来,这并不完全是建筑形式和空间上的问题,而恰恰是缺乏维护与关注造成的,修好老房子,提供必要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仍然能让人非常舒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