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多少人心底的魂牵梦萦。庭院作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居住建筑空间,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国人的人居梦想。有庭有院才是家,而德润堂恰好是传统居住文化的真实写照。
德润堂又称“千柱落地”,为清中晚期建筑,占地三千六百多平方米。五条纵轴,三条横轴,组成了双向扩展的棋盘式平面。严整规矩,脉络井然。整个建筑群有门楼、厅堂、厢房、耳房等大大小小房屋79间,400多米长宽敞明亮的走廊又将全部房屋连接在一起,曲曲弯弯,即使雨天也不用走一步湿地。门窗上雕着各式各样的图案,有《薛刚反唐》《兰珍盘夫》等戏曲场景。梁架、牛腿上的仙人走兽,轮廓线条生动丰富,稳重中富有动感之美。整座建筑门户重重,大小庭院,安排有序,构图紧凑,功能齐全,日光充足,通风良好,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旧时下石塘村民共同生活在德润堂,形成一幢厅堂一个村的建筑格局。
在王新华的记忆里,德润堂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修缮,这次被拆除的5个砖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留下的痕迹。当时,德润堂中厅后堂的柱子出现腐烂,这些木柱直径30厘米,市面上这种木料十分紧缺,村里只能用砖柱代替,成了这幢古建筑里的一处败笔。到了1997年,德润堂中厅的斗拱、横梁、冬瓜梁出现腐烂,村民集资2万多元进行修缮。2005年,市文物办和下石塘自然村共同出资对前廊等结构进行安全加固。
据了解,德润堂曾遭受过两次火灾,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前,火灾烧毁了东南角的几间重厢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边上又着了火,烧毁了一间房屋,79间房屋幸存的只有72间。1995年前后,村民在东南角火烧屋基上盖起了两间三层楼房,这两间现代建筑在白墙黛瓦、素雅明净的古建筑群里很是突兀。一些专家和学者考察过德润堂后,纷纷建议拆除重建,让古建筑“还原”。2017年,经过街道和村干部的大量工作,该户村民以大局为重,同意房屋拆迁。在文物办的指导下,德润堂东南角重厢房恢复了原状。
早些年,村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不强,比如更换现代窗户,破坏了德润堂的原貌,此外,有的厢房出现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王新华说,这次文保部门出资对德润堂三厅及两侧厢房进行现状整修、局部加固,排除病害、补配损伤和遗失的构件,恢复局部建筑原貌等,是德润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
推荐阅读:
福建省又增1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加强冬春文物火灾防控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