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当个宝,有人当根草
在黄埔区文冲市场旁的一家传统家具店里,老板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卖的都是仿古家具,但销量依然可观,有不少老板还会询问哪里有卖真正的老家具。当记者询问老板是否有门路,老板笑言,“要是有路子就赚大钱去了!”在客家传统村落,许多外地的游客会从当地居民手中购买石墨、木门等构件。收藏大家刘方刚也认为,目前的构件交易仍以个体化、私人化的交易为主,许多收藏爱好者会直接去老村落大批收购传统建筑的构件,这类交易,在刘方刚看来,仍是构件交易市场的主体。许多村民,完全不在意这些构件的价值,能卖一分是一分。去年,刘方刚就托朋友在客家两个村子里收购了一两百块石墨。“差不多一两个星期就收购了这么多,而且仅仅是在两个村子”,可见一些传统小构件完全处于泛滥状态。
那么广州的传统建筑构件哪一类比较红火呢?刘方刚认为,由于清代手工艺术品制作十分发达,岭南民居也广泛运用木雕、砖雕等技艺,木材类构件占交易市场比重较大。说道木材构件,记者的房东作为“老广州”立马反映过来,他操着白话口音说,那肯定是西关大屋了。闲暇时,他会带着两个读初中的孩子去那边玩。“脚门、趟栊、大门、封檐板、屏风、满洲窗、花罩、挂落等建筑构件,都被保存了下来。”为什么保存这么完整呢?“市民为了保存家族的记忆吧。”
在芳村区白鹤洞周边,记者时不时可以见到丢弃的柱础、已断裂的石门套,还有一堆堆等待出售的青砖、陶瓦。清扫大街的环卫大妈告诉记者,前几年,在荔湾区拆迁过程中,偶尔会遇到拆迁的工人用三轮车载着老旧的门窗什么的来问店主是否收购。经了解,现在私房改建时很多房主采用以工代料的方式,拆迁的工人就尽可能把旧料卖出去多挣一点钱。
古建保护花费巨大,谁出钱是难题
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六台村的清代戏台, 2011年6月该村将戏台拆除后以11.6 万元卖到了广东番禺。在山西,一对无雕花老门板现在能卖到上万元;而单是一对门板,最贵的能达到20万元甚至更高。这么贵的交易,谁玩得起?而珠海、顺德也有类似的家具街,并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资源。传统建筑构件的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文冲家具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主要看年代、造型、品相、雕刻工艺等定价,不同的价位能够吸引更多的收藏者。
在广州,古建筑构件市场也比较火爆。广州的古代建筑构件中的门窗其交易市场,前几年两三百元就可以买一扇,现在一组门窗售价达到几万元。一些酒店,都用老的建筑构件装修的,而且现在很多企业如部分餐饮、娱乐场所,甚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都在用古建筑构件进行装饰,以突出其古香古色,既可提高生活品位和档次,又可作为艺术品收藏。
虽然财政下发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面对众多古建筑仍然是杯水车薪。除以巨大的分母,留给每处古建筑的也所剩无几。而仅仅一处中等保护级别的单体古建筑,就需要花费将近几十万元。大建筑都这么缺钱,更何谈小构件。刘方刚说,保护传统建筑一没钱,二不算政绩,想保护,难!
在绍兴上虞,有一座投资5000万元创办的浙江中鑫建筑艺术博物馆,被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赞誉为“江浙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展出了近4000件撑拱、雀替、木门、石窗等古建筑构件。其创建人是王水鑫,他迁建的明代古建筑“尚书第”就是因为其前主人想把古宅推倒翻建新房。“就这么拆了实在可惜,如果我买下来再搬到上虞,那还能保存久远。”按原建筑风格整体搬迁,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王水鑫说,为了把古建筑搬回来,他花了近两年时间,“其中的两栋古宅坐落在偏僻山区,跋山涉水运输破费周折。有时还需要先把路拓宽,或者先用小拖拉机运出来,再装到大车里。我们还要修复拆下来的部分构件,对檐柱木梁斗拱等进行防蚁和油漆处理。光搬运和整修,也花了三四百万元。”
从2011年5月开馆至今,中鑫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达250余天,每年接待访客6万余人次。
古建异地复建
不提倡不鼓励
业内人士认为,收藏古建筑构件的收藏者,从某种程度上是保护了古建筑遗留物。“如果没有收藏者始终如一的收藏和保护,那么这些构件很可能早就被损毁了。”刘方刚认为,至少这些传统构件仍然存在,这值得欣慰。安徽省人大1997年就颁布了《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严禁走私、盗窃和违法买卖古民居建筑构件、附属文物。侵占、损坏古民居文物保护单位,或危害其安全,或违法买卖其构件、附属文物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损坏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长沙市为缓解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制定了“有机棚改”方案,对许多历史旧宅进行修缮,修好后交由文化部门使用。他们将文物保护纳入棚户区整治大规划中,修整好的不可移动文物继续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以被赋予的新功能延续文物的使用。这些方式,尽管都在尝试中,但如何对待传统建筑及构件,仍是难题。
刘方刚说,古建筑的异地复建,尽管比让古建筑在原地毁坏好一些,但也仅是权宜之计,不宜提倡更不能鼓励。
记者手记:在文冲市场的传统家具店,在荔湾区的老街旁,看到家具、青砖、陶瓦,我们能想到这里曾经古色古香。在中山八路,临街两边的房子都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建的,外墙黑一块、灰一块,电线耷拉在行人头顶。房子外墙都贴上了灰砖,屋檐四周盖上了深灰色琉璃瓦,每户居民家的窗台下用白色勾勒出“回”字形花纹。这些元素都是岭南文化的根,但现在,传统建筑被拆成了构件,大构件被拆成了小构件,小构件拿去交易。正如刘方刚所言,有钱人玩大的,没钱的玩小的,国家财政虽雄厚,也架不过林林总总的构件保护。谁去保护是个难题,花谁的钱去保护更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