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一天午后,我们一行四人从新安县石井镇镇政府往西南方向出发,驱车盘绕山路,穿梭于幽静的乡间小路,阳光下,路两旁行道树高大茂盛,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沉浸在这美景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王家大院——一个如铅笔画般美丽的豫西民居建筑群。这里随处可见石头房子、石碾、石磨、石桌、石凳,仿佛让您走进了一座时光凝固了的石头城堡。
王家大院建筑群像一座石头城堡
王家大院建筑群是石井镇寺坡山村三个以姓氏命名的建筑群之一。步行进入大院,目之所及,一大片错落有致的石墙青瓦映入眼帘,院落依山势而建,原始古朴。石板铺的路,石头架的桥,石头垒的房子、院墙,甚至连磨房、猪圈、厕所都是石砌的。整个大院就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茂林古树中,浑然天成。
该村党支部书记、62岁的王宏文家就在该村的村口。他说,寺坡山村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分别住着王、马、张三姓人家,这三姓人家以姓氏分别群居,也自然形成三处民居群。
“我们王家先祖于明末清初时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到此地,他们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石头房屋,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最初的几人到最多时有一二百人。”王宏文说,几百年来,王家人根据当地的地貌特点,利用山区丰富的石材资源,造梯田、修路、筑房、制作生活用具。
在王宏文的带领下,我们顺着院落的青石小路徜徉于村中,除了用石头砌成的典型豫西民居房屋,随处还可见石碾、石磨、石槽、石磙、石桌、石凳,整个院落成了石头的世界。
豫西民居青石砌,如铅笔画般恬静
我们在王家大院建筑群看到,这些石头砌的房子,坐北朝南,由上房和左右厢房构成,大部分为石瓦结构,青石砌墙,红土泥填缝。其中最大的一家,有三间上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像其他豫西民居一样,上房和厢房都带储藏粮食的阁楼。仔细观察,这处民居虽然几经翻盖和整修,但仍可见上房的大梁是有年头的整根圆木。
在王家大院建筑群里,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房子的“二层楼房”。这处民居因地制宜,建于坡地,设计成坡上坡下的二层楼,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一楼十分隐蔽:走在村内小路上经过该房子时,人们看到的是正常的一层带阁楼的房子,只有绕到房后,沿青石台阶而下,才能看到这个房子下面还有一层,这是牛羊住的牲畜圈。因这处民居前后均为村中过道,所以只有上房,没有厢房。
“从砌墙石头的规整程度可以看出这些房屋建造年代的不同。”王宏文指着一座用料规整的青石房屋说,这个房子显然建的比较晚,砌墙的青石已经被打磨处理,房屋结构也更加合理。
这日阳光明媚,我们就这样在王家大院里边看边走,满目都是青灰色的房子,某一瞬间让人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幅恬静的铅笔画中……
三院相连马家院,仆人也有“保姆房”
走出王家大院建筑群,在乡间小道上步行三五分钟便来到了该村另外的马、张两姓家族大院。
寺坡山村的张姓人家,在民国版《新安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系唐相九龄弟九皋后……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瀍河里,清初张步赢者始迁于新安。”张家大院也同王家大院一样,为石头建造,布局、结构也同王家大院相仿。
“这里的石头民居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现存最古老、最气派的当数马家大院。”王宏文说。
在马家十五世后人、70岁的马保国带领下,我们进入马家大院。这处宅院大门套着小门,小门外有耳房和高高的台阶,这些都显示出马家曾经的富贵。马保国介绍,马家大院有上房九间,东西厢房、耳房数间,门外还有仆人住的“保姆房”。
临走时,从大门外窥视这老旧的马家大院,上房门前有一株避邪的“鬼见愁”仍然傲娇地伸展着翠绿鲜活的枝条,依稀可见当年这处豪宅主人的风采。而在马家大院外,还有两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槐守护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