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朱瑶宝老人独坐在老宅的门口(7月23日摄)。这座古宅传到他手中已是第五代。他曾和几兄弟一起住在这座大宅院里长大,如今兄弟们都已经搬出去居住。老人的一儿两女也都已在县城里安家。老人和老伴一直坚守着祖上传下来的老宅不肯搬出去住,但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前几天,朱瑶宝的老伴离世,只剩老人独守空宅。老人担心,自己的儿女不放心他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古村里,会把他接到城里住,祖上传下来的宅子将成为一座空宅。
位于湘南资江水系沤江南岸的汝城县暖水镇北水村,是一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传统古村落,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当地的经济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北水古村的常住人口逐年减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资江水系兴修水利工程,不少村民搬迁到古村附近新建的新村居住,古村逐渐成为一个空心村,常住人口只有寥寥几户十几个人,多为留守老人和小孩。
80岁的朱秀清老人曾和几兄弟一起在古村居住了大半辈子,在他记忆中儿时的古村人口最多时有600多人,每逢重要日子古村祠堂总会聚满同姓族人。朱秀清膝下有三儿两女,都在外地工作安家,20世纪90年代朱秀清搬到离古村数百米远的新村里,如今只有哥哥朱瑶宝仍住在古村的老宅子中。在北水古村里,大多数家庭都像朱秀清一样,儿女们到城镇工作老人也跟着搬出了老宅。村里很多传统建筑因为常年空置无人照料,都已破损不堪几成废墟。
空心的北水古村只是面临消亡危机的众多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一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于2014年对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展开行经11省为期3个多月的考察调研,他们以2010年曾经走访过的尚为活态存在的1033个传统村落为调查对象,发现这些村落中有461个因各种原因消亡,幸存572个。总数消失了44.6%, 平均每年递减11.1%。也就是说,在此次调研范围之内的传统村落中,约3天就有1个消亡。
为了让北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目前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组织相关调研,计划招商引资对古村进行旅游开发,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将古村打造成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认为,古村落的保护不只是建筑修缮和恢复,更重要的是要留住原住民,切不可采取“掏空式保护”,将原住民迁出后让古村变成只有古建筑没有灵魂的“标本”。只有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活态”的古村,才能引得来游客,留得住乡愁。
80岁的朱秀清老人站在曾经生活过的北水古村里,这里的建筑如今大多人去楼空,年久失修(7月22日摄)。
北水古村建筑群的一角,高速公路高架桥从附近经过(7月22日摄)。
北水古村建筑群的一角,高速公路高架桥从附近经过(7月22日摄)。
北水古村里一片民居已经年久失修几成废墟(7月22日摄)。
65岁的朱海瑞从北水古村一片废弃的民居边经过。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搬出古村到新村居住,他家在古村里的老宅子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如今已经荒废。
80岁的朱秀清老人手拿朱氏族谱站在现在生活的新村的家门口,新村住房多为红砖建造,建筑风格和北水古村老宅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