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镇江沿村走马楼古道水库边上的古代寺院遗址范围有一万多平方米,昔日繁华的古寺,如今湮没在疯长的草丛中,只有片片古陶瓷诉说着久远的年代与古寺的历史。4月中旬至6月底,清江镇江沿村农村指导员沈雷茗、江沿村村委会主任余协昌、施德立老人、僧人常慧、江沿村丁师傅及江沿村村民若干,共同探访了这个古寺院遗址。 古寺遗存多 沿着走马楼水库的西岸,往西,四周群山环绕,在马山和长蛇山两座山峰的合谷之间,一片广阔的地上,与一般的山地区别不大,山地上种植着柑桔、李、杨梅等作物,而与一般山地略不同的是,地上有隐约石头堆砌的墙基,我们已不知不觉地来到古寺遗址的脚下。 古寺遗址落成按古法分布,层层推进,先看到放生池和莲花池的遗址,位于寺院前首,二尺多深,长满了藤蔓,郁郁葱葱。沈雷茗等人勘查后,发现正殿这层遗存痕迹最多。 原址地面上堆满了大砖、瓷片和印纹、绳纹的陶片。定窑、瓯窑、龙泉窑的瓷片散落其中。原建筑的墙基还分布在地层上,非常明确,丈量了一下,原址的周边范围长约有260米,宽约40米,周长约有600米,占地面积足有10400余平方米,足见原来的寺院规模之宏大。 古寺遗址有一万多平方米,建于唐代的南岳法华寺原址也只有五千多平方米,雁荡能仁寺经过建国后扩建才有现在一万六千多平方米的规模。历史上最兴旺时内有三百余僧人。可以确定,江沿村这个古寺规模至少是在乐清寺院中的前列。 “由于此遗址毁坏比较早,乐清的县志最早可查的是明代永乐县志,元代大德的乐清县志已经失传,无法确切地找到更早年代这个寺院的历史文献。但又惊讶于这里宏大的规模,只有待政府部门考古保护和发掘了。”沈雷茗自从成了江沿村的农村指导员后,喜欢考古、喜欢古陶瓷的他多次在这个古遗址考察。 沈雷茗将西山寺遗址中挑出来的陶瓷残片送给伍显军、金柏东、张如元、徐青、吴祖凯、周开阳等专家鉴定,专家们得出结论为:陶瓷残片大部分集中在宋代和元代期间。 据了解,江沿村周边一带唐朝以来有过慧日寺、灵山院、甄善院、万安院等。其中有些寺院毁于战乱,有些寺院被毁弃,现存的也有,但几乎都是现代重建,没有什么遗存。在县志等文献的考察中,最明显的就是坐落在现在江沿位置的“甄善院”。初步猜测,此古寺遗址为甄善院的可能性较大。 暗道有玄机 “这说明这个遗址兴盛于宋,元代就开始破败了。”乐清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开阳在2008年文物普查时,多次考察过这个遗址,“据村民说遗址周边地下有数百米的暗道。” 据了解,早年有村民进去过这个暗道,走了很长一段路由于害怕就出来了,村民数人可以证明此事。前年因为山边新路的开通,将暗道口封堵了,地址变得模糊难辨。 6月中旬在江沿村委的帮助下,沈雷茗等人终于找到了暗道入口,暗道口已被淤泥遮盖,村民们除去淤泥后,终于露出一个洞口,洞口用石头堆砌而成,成拱券形,由于暗道内淤泥堆积比较多,终不得入。 “这条暗道离寺院外围约200米左右,据村民介绍说暗道长估计有500-600米,这个需要现场考证。”沈雷茗说,至于暗道通向哪儿,有什么作用,村里有多种版本。有村民认为是古寺院的逃生通道,有说是古代排水系统,有村民认为是寺院里的和尚偷偷下山的一条通道,也有村民认为,走马楼岭是古时清江到虹桥的古驿道,建这么一条暗道有可能是为战乱时开辟的另一条通道。 据了解,暗道高约1.5米左右,成年人稍弯腰可以走这条暗道,据村里老者说以前暗道内是没有水的,溪流和暗道各在一边,因为去年暗道上面修路以后,水便汇到暗道里流出了。 尘封的石刻 江沿村寺院遗址对面的山上,传说有一摩崖石刻,在村民的引路下,沈雷茗等找到了这个地点。岩石上的文字风化严重,通过仔细辨认,认出是隶书“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势至菩萨……”下款还有一“念”字。周开阳在判断年代时说,“时间基本在南宋时期,有过类似的摩崖石刻。” 通过查询,宋绍熙五年(1194年),临海县东乡广福寺枫岭(分水岭)下石壁上,有僧人惠智立、张念五监开的“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势至菩萨”三佛名石刻。 我省临安市东塍镇康谷洪桥村枫树岭的摩崖石刻文为隶书“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号。上款“绍熙五年”,下款“张念五监開”,字迹清晰,保存完好。绍熙五年(1194年),为南宋末年年号,距今821年。 于是专家猜测,正好都是隶书,又是刻同样的文字,如果这个“念”就是张念五,这个摩崖石刻就是南宋同一人监开完成。宋代有许多诗词提到张念五此人,这说明江沿的寺院有官办的痕迹,也证明了先前的断代以及江沿古村的佛教活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