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对千年前的辽上京皇城和宫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并获得重大发现。 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的上京城是辽代营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在2015年度考古发掘中,辽上京考古队确认了辽上京宫城东门的形制结构及营建次序。虽然晚期破坏严重,但夯土基台上仍保存了以磉墩承重的柱网结构。据了解,这种城门营建方式,在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并不多见,是难得的考古实例。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对辽上京皇城东门的规模形制和保存情况也有了了解。皇城东门门道为一门三道格局,中门道破坏严重。两侧门道保存较好,尚存门道基础及大量火烧倒塌的砖木构件。 此外,考古人员根据地面踏查和考古勘探的线索,结合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并确认了从辽上京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填补了辽上京皇城内东向建筑在考古发现中的空白。 辽上京皇城和宫城东门规模大,等级高,体现了帝都规制。结合文献记载,辽上京城营建之初可能朝东,太宗时期可能改为南向。此次考古发掘,从考古学上首次证明辽上京城曾存在东向为尊的情况,是研究城址布局的重要基础材料。辽(907-1125)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