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人向先熏留下碑刻,描摹这洞天福地。 作为阳新县文物保护单位,凤栖洞石刻,却面临着因保护不力而逐渐走向消亡的尴尬局面。 凤栖洞地处富水水库阳辛村大坝北端小宝陀山西南麓,因洞内有历代名人碑刻30余处而闻名。明成化七年(1472年),巡按监察御史王宾游此洞时,认为“凤栖乎竹,末闻栖乎崖”,又见此洞“白云吞吐无间朝暮”,遂书“白云洞”三字于洞口,但民间仍称之为凤栖洞。 昨日,在富水中学退休校长杨道鑫老人的引领下,记者来到洞中。由于游客稀少,洞口铁门紧闭,门上挂着铭牌:保护名胜,人人有责。洞口两侧,几块古碑刻斑驳不堪,其中一块碑刻上,重叠刻着“某某到此一游”字样,大煞风景。 “这些石刻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书法价值,都极其可贵,被游客随意涂鸦,太让人痛心了!”抚摸着碑面上的字迹,杨道鑫老人叹息不已。 管理凤栖洞的是凤栖寺的释延春主持。他说,每月凤栖洞都会迎来零散游客。极少数游客趁人不注意时,乱刻乱画。时间一长,洞中碑刻就损坏了。 潜心研究碑刻的杨道鑫老人说,这些碑刻上至元代,下至明清时期。除了碑刻,洞壁上还有很多铭文,难以考究。碑刻有行、草、篆等各种书体,有的刚劲雄健,有的清秀妩媚,风格各异,不少作品不失为精品。 因为凤栖洞名气较大,古往今来留下不少诗文赞颂。如清代诗人黄贞《游凤栖洞》、明巡按监察御史王宾《题白云洞》、明诗人秦鳌《游凤栖洞》、清耘蕙诸生陈治策《游凤栖洞》等。释延春说,历史上还有不少高僧在此禅修。 “洞内很潮湿,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再不加紧保护,这些碑刻就会损毁、消亡。”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守望者”,杨道鑫十分担心,如果自己去世了,年轻一代鲜有关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后果可能更严重。 据了解,阳辛村旧址为古阳辛镇,三国至隋代300多年间,先后为阳新县、富川县治所(即县城所在地)。隋末,县治东迁至今兴国镇,此地遂更名阳辛。1958年,修建富水水库,阳辛这一千年古镇葬于水底。历史上,阳辛村才子辈出,有“五里三进士,一族九举人”之说,在当地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