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兜里遗址现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海昌街道火炬村7组,遗址主体原为东西长约150、南北约40米、高出周边水田约1.5米的长方形土墩。遗址东部据称在1995年前后为当地村民取土破坏,现存土墩约东西70、南北40米,从水田剖面观察,土墩南北界限保存基本完整。2009年海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苑路北延工程涉及遗址区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4月中旬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宁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已经揭开的土墩东部发掘区域中,考古队确认了北列良渚显贵大墓三座(依次编号M6、M2、M5)、南列两座(M8、M7),墓圹开口南北长度均逾3米、宽逾1.4米,其中最大的M8墓圹开口南北长约3.6、东西宽约1.6米。除了已清理完毕的M2外,最近M5的发掘刚刚结束。
M5位于M2的东侧,墓圹开口南北长3.3米、东西宽1.45米,凹弧棺底距墓口达1.1米,除了良渚遗址群清理的反山、瑶山显贵大墓之外,小兜里M5是浙北地区良渚大墓现存最深的墓葬。M5出土随葬器物49件(组),其中陶器29件(组),主要有鼎、甗、豆、罐、盉、杯等,一件大口缸位于墓室东南角,应是葬具埋设后另行填埋;玉器10件(组),主要有冠状器、串饰、隧孔珠、锥形器等,44号冠状器下端尚残留有刻纹的象牙梳,这是继1999年海盐周家浜M30发现冠状器镶嵌载体之后的第二件“玉冠状器象牙梳”实物;野猪獠牙一组,位于墓主头端部位;石器9件,计有石钺3件、“耘田器”1件、双孔石刀5件,良渚墓中随葬多件双孔石刀还是首见,均斜边刃,其中4件凝灰岩质石刀孔顶面还留有打样线,为研究当时的石器工艺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M5墓主骨骸保存尚可,头向南,但是由于是凹弧棺的缘故,骨骸移位甚,经过丈量,南北约长1.6米,股骨粗壮,从其骨骼特征及随葬品组合,可断定墓主为成年男性。
通过平面结合解剖发现,玉石器及部分陶器均明确位于凹弧棺内,其上为多层次的黄褐色淤泥(“板灰”)所叠压,陶器碎裂为扁状,但碎片分布甚为集中;距墓口60厘米平面上出现大体长方形的木椁痕迹,椁板灰厚约8厘米,凹弧棺痕至距墓口90厘米深才大致出露,椁与棺之间现存约有15-20厘米宽的空间,从墓室内两侧陶器的倾侧方向以及陶器之间的相对高度、陶器碎裂后碎片的高差和远离分布等,我们判断部分陶器原先放置在棺椁之间,随着葬具倒塌而碎裂、移位。
小兜里考古目前仍在紧张进行之中,下一步考古队决定在充分吸取前两座墓葬发掘的经验基础上,对M7、M8、M6进行细致的科学揭露,以期野外在良渚显贵墓葬中随葬品和葬具空间之间的关系上取得突破。另外也将与浙江大学合作进行考古发掘三维信息记录等科技考古领域方面的个案尝试。(浙江文物网 方向明 周建初 杨卫)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