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瓦遗址地貌及文化层断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瓦群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在“藏羌碉楼及村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之一)的灾后重建重大工程中,布瓦群碉的维护修缮是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为科学、系统地推进布瓦群碉的灾后维修工作,根据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的统一布署,并配合当地三普调查工作,汶川县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布瓦黄泥群碉及民居村寨”田野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队,承担本项维修系统工程的前期考古调查工作。自2009年4月29日开始,工作队入驻布瓦村,开展系列的田野考古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发现和确认了一处距今4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布瓦遗址。
布瓦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三组(龙山组),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附近。地处岷江西岸、杂谷脑河东北岸的四级阶地之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5′37″, 北纬31°29′49″。遗址的分布面积约5000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中心区面积近10000平方米,海拔高度2100米。遗址表面原为斜坡状地貌,现已改建为多级梯田,地表种植有果树、玉米、蔬菜等作物。调查发现的原生文化层厚度0.3—0.5米,上部的晚期覆盖层厚达约3米。
在遗址范围内采集有较为丰富的陶片、石器等遗物,并发现有灰坑、红烧土和炭屑堆积等遗迹现象。采集遗物包括石器、陶器残片。其中石器为磨制的残石斧2件,砺石1件,打制饼形器1件。采集陶片的陶质陶色以夹细砂褐陶、黑褐陶、泥质灰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陶、红褐陶等,夹砂陶多为夹较细的石英颗粒;陶器纹饰包括细绳纹、划纹、细泥条附加堆纹、粗细瓦棱纹、戳印纹、凹弦纹、锯齿状花边口沿装饰等,泥质陶表面多磨光;器形包括喇叭口长颈壶形器、侈口罐、小口罐、钵、杯等。
布瓦遗址采集陶器的特征,与隔岷江相望的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有较大差别,而与茂县下关子遗址、沙乌都遗址、江油大水洞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等的特征相似,属于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的本土文化系统,距今年代约为4800年左右,与黄河流域龙山时代文化的早期相当。
布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丰富了岷江上游乃至四川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内涵,有助于建立较为完备的文化演变序列,为探讨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互动,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这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震中地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四川省阿坝州文物管理所 邓勇)
布瓦遗址采集陶片
布瓦遗址采集磨制石器
布瓦遗址采集打制石器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