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大遗址项目秦直道考古队在陕西省富县对秦直道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发现。
秦直道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的从咸阳淳化直通内蒙古包头市的专用军事大道,全长700公里,数十米宽,南北直向,故称作“直道”。秦直道主要路段跨陕西淳化、旬邑、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安塞等县,沿子午岭北上,多在荒山野岭间修建,宽阔通敞,气势宏大。虽经两千多年风雨冲刷,依然可辩神姿,引得多少专家学者、爱好者寻访探究。
秦直道考古队自2006年起对富县坡根底段进行了考古试掘,开挖2条探沟,发现了当时路面和排水沟。2008年又开挖3条探沟,发现了少量车撤和1枚汉币。
本次发掘于2009年3月2日开始,至4月27日记者截稿已进行56天。地点在坡根底南300米的桦树沟口,共钻探约6000平方米,开5×5米探方66个,探沟6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为首次大规模正式发掘。发掘揭露出秦直道路面约50米,其上有约3个时代的9—10道车辙,车辙两侧分布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一些辙梁上还重叠着车辙印。特别重要的是,多处路面上叠压有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一处路面上还发现一枚西汉末年的“大泉五十”铜币,为道路的绝对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路面靠葫芦河一侧(北侧),发现有厚度达5米以上的夯土护坡,还发现基本连成一片的多处同期建筑基址。基址的基础均为夯土,最大者面积达200余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建筑基址中,揭露出石柱础和大量的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及陶罐、盆、甑等遗物堆积。据推断,该基址是秦直道上规格较高的兵站或关卡性质的遗址。
考古队长张在明研究员称,通过此次发掘至少有3个收获:1、古道路考古是中国考古的薄弱环节,此次发掘是秦直道考古的首次大面积发掘,也是秦直道盘山道的首次发掘,意义重大;2、此次发掘以多处准确的地层叠压关系,第一次卡住了秦直道的绝对年代,为尚存分歧的秦直道全线走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证据;3、秦直道旁的同期建筑遗址的发掘,尚属首次,对于了解秦直道附属设施的分布和内涵,深有意义。
此次秦直道考古发掘,是为了科学研究的主动发掘,恰遇青兰高速修建,遂将地点选在此处,同时顺势扩大了发掘面积。每日在现场工作数十人,由于气候干燥,对揭示遗迹不断进行洒水、遮蔽等保护措施。记者赶赴当天,正值沙尘天气,工地工作依然正常开展,张队长和其他专家、技工、民工个个满面尘土,无所顾及。这里距住处4公里,几天前曾突降暴雨,大家都淋了个透彻。已近5月,遮盖的塑料布上还常结冰。“这算得了什么?秦代修建直道时不知死了多少人!700公里一两年就要建成,开山劈岭,堑山堙谷,工具简陋,真是无法想象!”张研究员感慨地回应记者的关心。
秦直道被我们赞赏称道,对于抗击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可谓功不可没,但却是用劳苦百姓身躯拼杀出现的一条血路,在壮丽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苦泪?单是留在上边的孩童的脚印,便可激发我们多少联想和感叹!是孩子无人看管要带在大人身边,还是使用了童工?新发现的坍塌在道路上的瓦砾和人为的断路痕迹,又说明了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是秦人为了阻断敌人南下侵略所为,还是敌人为阻止秦人北上而毁?那叠压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车辙印迹,是秦时还是汉时所留,拟或之前的战国时期就有?靠山坡跟前夯土层的出现,表明了什么?是敌楼建筑还是高台望哨?大面积的夯土层,在其它地方的探沟里极为少见……待研究考证的历史疑问接踵而出。张在明研究员兴奋中带着沉思:“情况极为复杂,需要认真细致考证,辨析,逐步理清,找出答案。”看来现在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秦直道考古发掘、调查研究的道路,正如同它本身的宏大一样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现代学术工程。
可喜的是,在考古队、省文物局的建议呼吁下,在省交通厅、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紧张进行的此段高速公路建设停工了,拟将改道北移20米以保护这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遗址。社会的进步,决策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于此得到了充分证明。张队长还极力提议在此修建“秦直道博物馆”,记者亦建议航测全程秦直道、拍摄大型专题片、做秦直道网站以及三维动画宣传片等,让古代文化全民共享。
秦直道富县段的重大考古发现,已经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许多省内外考古专家前来考察。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大遗址项目秦直道考古队顾问叶学明先生专程来工地考察指导,对前期发掘的质量感到满意,并希望继续努力,争取成为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汉唐网 闻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