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际,镇江市紧紧抓住北部滨水区全面整治的大好时机,决定结合三普工作开展打捞“瘗鹤铭”碑刻残石的文化行动。“瘗鹤铭”碑刻残石普查考古打捞行动由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镇江市文化局、镇江市水利局承办。为做好这项盛事壮举,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制订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焦山碑林是东南第一大碑林,其中典藏的《瘗鹤铭》自宋代以来倍受重视,堪与比肩者只有先秦大篆《石鼓文》,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的镇林之宝,宋代黄庭坚誉之为“大字之祖”, 宋曹士冕则推崇为“书家冠冕”。它既是成熟的楷书,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的遗踪。该碑原刻于摩崖之上,后落入江中。因其在书法发展上的重要地位、诸多未解之谜以及与镇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文化界一直有打捞瘗鹤铭的情结。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次打捞,最著名的是清康熙盛世52年江宁知府陈鹏年的一次打捞,出水93字,其中11字不全。1997年11月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焦山西麓江滩碑刻塌江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不仅发现了不少遗落在江滩的完整或残石刻,更难得的是在T101③层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欠”、“無”的字石,经考证两字为《瘗鹤铭》文中“余欲无言”中“欲”字的右半边和“无”字,字石为《瘗鹤铭》石刻中缺失已久的腹膛石。
此次打捞“瘗鹤铭”大型文化行动历经半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打捞出水1000多块山体落石,其中有三块残石上的四个字被初步认定为滑入江中的瘗鹤铭残字。这四个字是“鹤”、“化”、“之遽”,分别刻在出水的587号、546号、977号石块上,考古人员经过与前人考定著录的瘗鹤铭铭文对照,发现内容相吻合,并且字形大小、文字式样、笔画形态都已经具备了东晋六朝由隶至楷的书写特性,与瘗鹤铭书写风格相一致,因此初步确定为瘗鹤铭的四个残字。这一发现将《瘗鹤铭》千古之谜揭开了一角,并为进一步研究《瘗鹤铭》提供了重要佐证。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承载人类文化信息的实物标本,像残损的瓷碗、陶罐、塔砖、石质财神像、莲花座、铁剑、铜钱等遗物,这些考古发现为了解焦山西麓水域的变迁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