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动辄数百万元修复一新的古宅空置无法利用,除了需支付一笔不菲的长期维护费外,文化传承价值无法真正实现;另一边则是一批艺术家为了寻找适合自己艺术创作的文化场地绞尽脑汁而不得其所。这几天,金庭镇画家黄晓军正忙着与朋友一起筹建艺术创作基地“林屋印社”。起初他们准备租一处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建筑作为基地,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联系了多处古建筑后,却变得垂头丧气——因为古建筑特有结构、产权关系复杂等因素,古建筑利用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28日是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在不断修复保护古建筑遗产的同时,文物部门也在思考一个遗产的利用问题:政府出资修复了多处老建筑,但大多都空置着,为了保持古建筑通风、打扫、除草等,每年都得付钱雇人看守房子。资源浪费不说,留存着诸多历史密码的古建筑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则更令人遗憾。
“林屋印社”的场地困局
建“林屋印社”的创意最初也是源自一处私家老宅。
位于东蔡村的芥舟园是一处仅有250多平方米的私家园林,北靠缥缈峰,正面就是消夏湾的太湖。主人修缮后一直空关着。爱好画画的黄晓军平常经常会有外地的书画家到金庭镇上来玩,几个画家便联手租下了这处古宅,一租就是三年。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十几个人一起来,园子就嫌小,施展不开,吃饭住宿写生都局促,只能另觅新址。
西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聚集地。即便现在喜欢这里幽静而前来隐居的文人也不少。组织一个以艺术为纽带的“林屋印社”正好可以成为文化“吸金石”。和几位画家朋友商议好后,黄晓军就开始操办这件事。获悉省控保建筑“敬修堂”修缮得非常好,黄晓军便多次与“敬修堂”后人接洽,准备租下来使用。但是锦绣堂的家族后人很多,大家意见不统一,主意也多,始终没有结果。黄晓军后来又找了几处古宅,大多碰到产权的问题,牵扯到家庭人数众多,承租的难度比较大。黄晓军说,现在准备自己另起炉灶,选择一处风景绝佳处,搭几间木屋有芦苇有风景就够了,“文人聚集地,这里若干年后也能成为一处风景。 ”
待嫁古建筑“郎君”难觅
就在黄晓军困惑的同时,文物部门也正为修复后的古建筑寻找复活的出路。
以东山民居明德堂、怀荫堂为例,政府花重金修复后,却一直空关着。为了让古建筑保持通风透气,有关部门还专门花钱雇专人看守房子。“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历史价值不菲的老建筑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起不到传递历史文化和建筑信息的作用,也就没有真正实现利用保护的最终目的。”吴中区文管会地面文物科科长全星原告诉记者,他们心目中最中意的联姻应该是跟文化产业——最好合理利用后可以免费开放,让古建筑中更多的文化信息能够得以弘扬。
记者调查发现,古建筑除了大多为私产产权关系复杂外,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面积不够大等的客观存在都不利于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古建筑修复大多为修旧如旧,尺寸规模维持原样不变,特别是许多现代化设施像空调、电器、卫浴设施等都不齐全。即便有人怀旧喜欢古建筑,但却不能真正生活其间,而对控保建筑严格的管理规定,比如不能使用明火、不能随意变更用途等都对古宅的利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所以目前老建筑的再利用除了景区或者地段好的老宅可以作为景点开放外,大部分藏在深巷里有价值的老宅还待嫁“闺阁”,难以找到真正复活之路。
“严家故居”涵海楼的民间尝试
位于古镇木渎的“严家故居”涵海楼是一个例外。
主人顾叙根被村民称为“傻子”:不仅出资修复了濒临倒塌的文物保护建筑严家故居,而且花每年5万元的租金签订了十五年的使用协议。除了先期投入的200万元的维修费外,每年贴在人工费、维护费、管理费等方面的维护成本就需要20万元左右。顾叙根是个收藏爱好者,收藏了从新石器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各式珍品千余件,品种有青铜器、瓷器、陶器、古籍、古玉等,其中不乏古玩收藏的精品。拥有这么多宝贝,顾先生本就在物色一座“藏宝阁”,花重金帮它们找个“家”。
涵海楼是严家淦的祖宅,原来里面住着不少人家。为了保护古建筑,木渎镇出资将古宅居住地部分居民动迁出去。经过多方论证后,政府确定了“民资修复民资经营”的方式,在保护古宅的前提下,引入与古镇旅游文化相契合的经营项目。2008年9月,顾叙根与木渎镇签订了“木渎西街108号严家故居修复暨开设涵海楼收藏馆”的租赁协议,并先期对1400多平方米的严家故居进行全面修复。昨天记者见到,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老宅经过整修后,恢复了严家故宅的原有风貌,而千余件馆藏品更成了木渎旅游的一大亮点。记者获悉,以涵海楼收藏馆为龙头,严家故居所在的木渎西街正渐渐成为古董艺术品特色街区。
私家古宅是苏州古镇的重要支撑,木渎镇副镇长、旅游公司董事长周菊坤介绍,木渎镇清末民初的古建筑达1万多平方米,其中不少为明代或清代中期的建筑,如果能将这些建筑修复并加以合理利用,必将大大丰富古镇木渎的文化旅游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