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古建网
?葭巷,西至临顿路,东至平江路,巷南本有河,1958年填河筑路,1984年改弹石路面为现在的水泥道板路面。巷内古建颇多,有陈宅、曹忠孝公祠(即曹氏祖祠)、仁寿堂、天宫寺、居士林等。宋《平江图》、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陆家巷”,民国《吴县志》称“陆家巷,今?葭巷”。陆家巷本因巷内住有陆姓的大户而得名,这情形恐怕在苏州大大小小的街巷中实属普通至极,但?葭巷由于宋家的入住,而变得不那么普通了。
?葭巷的深处,曾经有座规模庞大的清代建筑,前门在?葭巷,后门在曹胡徐巷,这就是宋氏宅院。然而如今,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剩下的宋氏旧宅早已淹没在一片新建筑中,鲜为人知了。宋宅位于?葭巷53号的前门,被一座大型综合性停车场所替代,从曹胡徐巷76、80号分别进入两栋宋家老宅,几经修缮的建筑,早已看不出旧时的繁华,只有来到厅堂,走在破损而又光亮的青砖地上,以及屋角偶尔出现的几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旧桌子,才会有种恍惚间穿越时空的错觉。
据《长洲宋氏世谱》记载,?葭巷的宋氏,原居长洲县甫里(今?直镇),明景泰、嘉靖间,宋泰迁居葑门新造桥,子孙遂称葑溪宋氏,祠堂在今吴衙场36号。据宋氏后人宋文?趸匾洌?笤计呤?昵八??晔保??娲蟛?蜗R?巴?庋贸§籼茫?渭佑伤???窝≈?橹?淖迥谕??雷嬉鞘健5胶罄矗?ň铀罩莸乃问霞易宸中逑呦铩⒕暗侣贰⑹?鹘帧⑤酌拧Ⅰ忝拧⒍?苯帧⑶?葭巷等多支。
葑溪宋氏的第四代便是大名鼎鼎的宋学朱(?-1639,字用晦)。崇祯四年(1631)进士,任御史时,曾抗疏劾论杨嗣昌、田维加,被时人论为壮举。崇祯十一年(1638)冬巡按山东,行部章丘,闻清兵自畿?南下,直逼济南,宋学朱连忙赶回济南。城内仅有兵丁五百,莱州援兵五百,宋学朱等人分兵分门昼夜死守,等待援兵,却怎么也等不来。
次年二月,清兵攻破城门,宋学朱与将士们奋力抗战,终因寡不敌众大多殉难,宋也战死。但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宋学朱的遗体,朝廷不能确定他的生死,故没能及时赠封,直至福王时才赠予大理少卿。并于现在阊胥路上的宋家弄(也称宋家坟)建衣冠冢、造祠堂,后渐废,里人在此建房造屋,逐渐形成街巷。
宋学朱子宋德宜(1626-1687),字右之,号蓼天。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间,累迁内阁学士,面奏苏州、松江等地赋役独重,四府钱粮得减其半。三藩之乱时,开捐输之例,又疏请停捐。三藩平,请将军中俘获妇女,听家属赎取,所释甚众。授编修,历官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谥文恪。据宋氏后人说,宋德宜殿试中举后,皇帝钦赐的蓝底金字匾额“诰铭”及“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肃静”、“回避”等行牌,1947年前一直陈列于?葭巷大院的轿厅之上。
宋德宜兄宋宓(1625-1686),初名德宽,改德宸,又改宓,字御之,又字俭斋。康熙十六年(1677)举人,时年已逾半百。文章风义素有声名,四方人士从学者甚多。有《存笥稿》、《玉壶堂诗集》。据说官至兵部左侍郎。
宋德宜子宋骏业(?-1713),字声求,号坚斋。自副贡生授翰林院待诏,直御书处,历兵科给事中,官至兵部侍郎。康熙四十一年(1702),疏劾湖广总督郭?、提督林本植、巡抚金玺等办理苗疆事失宜,?等皆降革。宋骏业还善山水,所作宋元人小品,清韵可挹,并以“通政使司左通政使今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参与纂辑《佩文斋书画谱》,可谓文武双全。
到了咸丰年间,宋家又出了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就是宋省卿。虽然当时苏州一带已被太平军占领,但宋省卿仍坚持在?直设馆,以孔孟之道教书育人。
宋省卿在世时创立了以棠棣之花为寓意的“棣华堂”,挚友俞樾为其书写了苍劲豪放的三个大字,白底黑字的巨大匾额高悬于大厅中央。其实宋省卿建立“棣华堂”的目的,是要子孙后代团结骨肉之亲,凝聚手足之情,发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传统美德。
为了让后辈有序起名,宋省卿制订了十六字辈文规范,为“肇、启、文、华、世(永)、承、祖、训、诵、诗、达、政、忠、厚、传、家”。“诵诗达政,忠厚传家”乃宋家祖训之内涵,这十六字充分说明了宋省卿敦促后辈“世承祖训”的良苦用心。
宋省卿名下的肇字辈中,除?仲早逝,其他三位均有一定造诣。宋季筲清举人,他文才出众,德高望重,但因清帝逊位,而未入仕途;宋叔琴(肇?),思想开明,早年毕业于政治学堂,并参加过同盟会。他一生从事司法工作,为人公正坦荡,故被推任为苏州律师公会会长等职,是位闻名遐迩的社会活动家,堪称社会贤达人士。
继父亲创立“棣华堂”后,叔琴与兄长又出资建立了“华洁义庄”,义庄的基金作祭祠之用,并备族内同胞不时之需,从而更加巩固子孙后代之间的情谊。
到了清末,宋家还出了个秀才宋希尹,即宋省卿长孙。由于幼年读书勤奋,青年时自费留洋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学成归来的宋希尹,于?葭巷大院办起了学堂,默默地耕耘着。但宋希尹终究未能将他的全部才华彻底地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自从他信奉佛教后,只求行善积德,不再教书育人了。据说?葭巷的居士林,便由他发起大家筹资建造的。从此,无论酷署寒冬,每日晨暮都会从佛堂里传出他虔诚的诵经声,有时还伴有清脆响亮的钟鼓之乐,好些人被那美妙的梵呗之音所感召,屏息聆听,真是诵者修身养性,听者陶冶情操。
宋家祖辈有田地留下,每到交租时节,?葭巷前的小河里排满了前来交租的船只。然而宋希尹生活简朴,长年茹素,他怀有一颗慈悲之心,常常扶贫济困。每值秋冬之交,便在?葭巷西口救火会旁设发放点,为苏州城东仓街一带的贫民及外来人员施粥施衣。
当时?葭巷河畔没有栏杆,常有人不慎落水身亡,宋希尹就在河边竖立了三个一米多高的花岗石七如来莲花经幢。街坊邻里敬仰其德行、福祉,亲热地称他为“福老爷”。然而这位“福老爷”一生并未享到什么清福,“文革”破四旧时,他供奉多年的佛像被毁,加之每况愈下的家庭经济状况,促使他最终选择了投井自尽。
宋希尹育有三子六女,二子宋文高,字菊九,因医术精湛,恩师授号“友陶”。当时隐退在苏州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得病,经宋文高悉心医治,不久便愈。李根源为之亲书“功能寿世”四个大字,并制成红底金字的匾额相赠,高悬于?葭巷大院墙门之上,以志表彰。
宋文高不仅医术精湛,品德也高尚。抗战期间,自愿前往医疗条件较差的洞庭东山行医,遇到重病号就坐山轿登门出诊,遇上贫苦病人还免费送诊给药。在东山行医四十多年,不仅做到救死扶伤,还为当地培育了一大批良医,解决了东山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清代以来,?葭巷的宋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中还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累官兵部左侍郎的宋?;嘉庆五年(1800)举人、著名经学家宋翔凤;民国大律师、江苏省参议院议员宋铭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家、并多次被周恩来总理召见的宋鸿钊;因少年时写的日记,被著名教育家张建初先生命名为《模范日记》而闻名全国的宋文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高中毕业会考全省第一的“苏州女状元”宋文钦;参与过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和制订规划设计方案的宋文杰;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项目,填补了一批批技术空白的宋文圭等。
而今,仍有几家宋氏后裔居住在老宅里,虽然现在进出宋家的大门已由?葭巷改到了曹胡徐巷,但无论如何,?葭巷与宋家早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难分彼此了。
来源:苏州日报 □吴眉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