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顿俗称杨墩,在壶镇西南侧河谷平畈。海拔195米。光绪《缙云县志》载,“上南顿,属二十五都,下南顿,属二十四都”。民国以后即属一个行政村。村民尚有胡、周、郑、麻等多姓。据《蔡氏宗谱》载,明初蔡富二、富五兄弟迁入。《胡氏宗谱》载,南宋末胡复祖从云岭迁。古楼《周氏宗谱》载,周起于明前期从古楼迁。可见南顿村的历史较悠久。此次在南顿村普查,发现古老建筑甚多,民国时期典型建筑就有5幢,各具不同的特点。
蔡葛火宅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合院式,二进。前天井设有花坛两座,植物品种丰富,给人以一种鸟语花香之感。正屋面阔七开间,进深四柱五檩,带前檐柱。内部房屋结构简朴,给人一种大气清新之感。该房屋的建造者曾任民国时期湖北省阳新县县长。
彝伦堂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曾是祠堂,后改建为学校,富有民国建筑风格。据《济阳蔡氏宗谱》记载:彝伦堂,落万于乾隆己亥(1779),乃富二公祠。增修于道光壬午(1822),次年重修,道光六年(1826)丙戌竣工,咸丰兵焚,光绪26年(1900)旧址特建合村义塾。民国18年(1929)抽常田140把,重建竣工,民国32年(1943)陆续修建,即后之为南顿小学。
济阳别墅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楼,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外墙十分美观,内部装饰较简单。大门东南侧有一建造于民国十年的井,井水清澈,现仍用于日常洗漱用水。该房屋的建造者曾任国民党某部队的团长。
武庐 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四合院式,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门廊面阔三开间,进深二柱三檩,双层,一木柱一悬柱。天井大条石铺地,呈一定规律排列。正屋面阔五开间,进深六柱五檩,带前檐柱。厢房面阔两开间,无装饰牛腿,较简单。大门为八字门,祖辈出过功名,中过武举人。
胡岳余宅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合院式,带五花马头墙,共十一间,正屋面阔七开间,厢房面阔二开间。其木门富有典型民国建筑特色,门板上刻有四个八角的矩形图案。明间前檐柱石墩呈八角形,上刻有方形纹图案,十分美观。(浙江文物网 李杰)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