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古建网
重铸干将剑活动引爆重磅发现
干将剑藏身南京博物院?
千古之谜能否解开?专家今赴南京第一次看剑
由姑苏晚报和金海鸥创作设计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重铸干将剑”大型活动自开展以来,引起全国范围内极大反响。昨天,传来一个既令人震惊又令人兴奋的消息:现存于南京博物院,由江苏六合程桥一号墓出土的Ⅰ式剑,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干将剑!
今天,苏州市文保所所长陈瑞近、金海鸥和本报记者一起赴南京博物院,会同南京博物院青铜器研究专家一起对这把剑做初步研究考证。
外形尺寸证明是吴国剑
“重铸干将剑”活动开展以来,苏州工艺大师金海鸥也一直在为铸剑做准备,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吴国剑、青铜剑和干将剑的资料,让金老师忙得不亦乐乎。而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本考古杂志上,金海鸥意外发现在一张宝剑的图片上,剑身的纹饰和他心目中的龟纹极其相似。这把剑就是出土于江苏六合程桥一号墓的Ⅰ式剑。
金海鸥认为,这把剑从很多方面都和传说中的干将剑十分接近。
首先,这把剑是吴国剑,从长短、外形来看,都有着强烈的吴国剑的特色,剑身上的几何图案,也明显不同于越国的菱形纹饰。
其次,这把剑出土于南京附近一个战国贵族墓,干将剑从传说中刺杀吴王之后就下落不明,由一个战国时期的贵族拥有,也是十分可能的。
再次,这把剑身上并没有铭文,这也和干将剑从未被献给吴王所吻合,如果这把剑曾经被赠送给诸侯,那么上面一定会留下诸如吴王某某自铸用剑的铭文,在其他几把出土的吴王剑身上就都有这种字样的铭文。
剑身上应该就是“龟纹”
很多资料都说,这把剑的纹饰叫“米”字纹。但金海鸥认为,既然这把剑是吴剑,那么就肯定不是米字纹。“从现在可以找到的资料来看,吴国剑从来没有米字纹这种纹饰,倒是干将剑的纹饰写得很清楚,是龟纹。 ”
那么这把剑的剑身究竟是龟纹还是米字纹呢?金海鸥拿着照片说,米字的写法,是四个点中间一个“十”字,而从这把剑的单个纹饰来看,就是一个六边形,四周分散出四个点。这更像龟纹而不是米字。金海鸥带着这个疑问,找到了冷兵器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对古代兵器有着权威研究的肖梦龙,他一看就说,“这就是龟纹,不是米字纹嘛。”肖梦龙同时表示,这把剑之前他知道,但是从未有过深入的研究,可以说,这把剑也是国内研究冷兵器中的一个盲点,以前大家都没有往这把剑就是干将剑的想法上面想。现在看来,很有可能大家都忽略了这个近在眼前的重大发现。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米字纹的剑,从现有的考古发掘来看,存世的也仅此一把。而如果这把剑的纹饰真的不是米字纹而是龟纹,那么龟纹剑的存世也仅此一把,无论如何,它都是最接近干将剑纹饰的一把剑。
断成几截反而更像干将剑
现在的这把程桥一号墓出土的Ⅰ式剑,因为年代久远,剑身已经锈迹斑斑,而且断成了几截。从这个情况看,似乎并不符合“宝剑”的要求,比如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剑身的品相和锋利度都十分完好。但是肖梦龙和金海鸥研究后认为,断成几截,恰恰说明这把剑在当时,质量要远远超出其他的宝剑。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剑身脆了,才会断。经过上千年的氧化,剑身保持这样的脆度和硬度,反推就是几千年前,这把剑的弹性和硬度更是了不得,要比其他宝剑都好。金海鸥解释说:“这把剑的配方比其他剑都要合理,其他剑可能更重视锋利和硬度,而这把剑除了锋利和硬度不比其他剑差之外,在弹性上也要比其他剑好。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比较多,所以剑身不容易氧化,也不容易生锈、变脆和断裂,但弹性模量也因此而少。而这把剑的剑身经过几千年的氧化之后断裂,就说明这把剑的含锡量更多更科学,弹性模量也就更大,这就意味着它可以比其他剑砍更多的次数。过了几千年,它的弹性模量在氧化中越来越少,剑身也就越来越脆,就更容易断裂了。 ”
尽管有着这许多的解释,但是这把剑究竟是不是干将剑,还有待于权威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认定。因此,今天,本报记者将和苏州的专家们一起赴南京,亲眼看一看这把剑,也希望能够把好消息带回来。
来源:姑苏晚报 本报记者华月实习生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