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城北城关粮站大规模石棺葬被发现后,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7月4日入驻施工现场,历时半月的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于7月18日结束。此次考古发掘面积近1600平方米,共发现和清理石棺葬54座,出土一批铜器、铁器、陶器、海贝和各类饰件,收集了大量人骨、兽骨,并提取了纺织品及粟等植物标本。从整个墓群的出土器物分析,初步判断该墓群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汉代。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将为研究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面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掘的石棺葬墓向基本一致,除M31墓向为150°(头朝东南脚向西北)外其余均在70°左右(头朝东北脚向西南)。墓葬形制为:先在泥夹石地层上挖一长方形的竖穴墓圹,再在墓圹内用石板镶成头宽脚窄、头高脚低的梯形棺身,墓圹与棺身间的空隙用卵石及泥砂填塞。棺身头脚挡板嵌于左右侧板之间(侧板出头),左右各侧板交于棺内。侧板根据头高脚低的坡度打制成阶梯状与打制成卡口的盖板卯合,此在封盖的同时也起到了固定棺内空间的作用。最后在棺盖上封填一层厚5——20厘米的黄泥。棺身石板及盖板数量不一,棺身一般为6张石板组成:头脚各1两侧各2,头脚各1两侧各3、各4的也有出现,其中M16为头脚各1左2右1。盖板5——8块不等。墓长短不一,最长者240厘米,最短者仅75厘米,应有成人和儿童之别。
墓内尸骨腐蚀严重,多数仅存骨渣或部分肢骨,但多数可辨认为仰身直肢葬,此外还发现两座仰身交脚葬和一座二次捡骨葬。特别是交脚葬为此区域内的首次发现,有着特殊意义。
随葬陶器多置于头端,较多器物内盛装有粟等植物及动物骨骼残骸。出土器物中,陶器有双耳罐28、罐19、豆9、钵8、碗8、簋2、盏(包括尖底盏)5、杯3、单耳杯1、纺轮4及烧料珠105共194件。金属器物有铜钺1、铜刀1、铁刀1、铜剑1、铜柄铁剑2、铜矛3、铁斧2、铜镞9、铜釜1、铁釜1、铜盆1、铜鍪1、铜璜1、铜手镯6、铁手镯4、大铜泡6、小铜泡66、铜管饰7、铜璜1、铜管珠66、铜币1共151件以及海贝34枚和玛瑙珠15枚。其中, M49随葬品最为丰富,共出土完整或残的金属器及陶器54件和大量不明器形的金属残片,王权象征的钺便出土于该墓,表明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但葬式与周边随葬品简陋的墓葬一致也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划分不甚明显。
本次考古发掘得到了业主茂县城关粮站和工程建设方惠昌建设有限公司的理解与支持。现已进入到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四川省文物局)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