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扩,为古城留出一片天

日期:2015-09-08     浏览:9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转自苏州古建网1959年,苏州解放后第一份具有总规性质的城市规划——《苏州市城市规划》出炉。这个被专家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中,“把苏州建设成为工业城市、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游览花园城市和太湖风景
99古建网Mg N8E3edL#P6m6N

转自苏州古建网99古建网 Lv$Q4y)iy*G

8mqql6{(^g#]f0

I8jG-|A1g~)Ka0 99古建网PtwZHTp-Dk8e

1959年,苏州解放后第一份具有总规性质的城市规划——《苏州市城市规划》出炉。这个被专家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中,“把苏州建设成为工业城市、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游览花园城市和太湖风景区”的蓝图激发了姑苏儿女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热情——99古建网\*\C$ns'~Z2X

1r9|l*M wjF050年前说过的话今日应验,那是预言家的神奇;而50年前的规划,能成为今日的事实,则靠的是几代人的坚持。在顺着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第一份总规性质的城市规划——1959年《苏州市城市规划》上下追寻时,先贤专家们的远见卓识,苏州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热情和信心逐一浮现。99古建网 De F]7R-Mw"a5v|

@7py+y%sLc0要生产,也要生活

!T{#Bm9U'@!~3i0 99古建网? \"i0["Vc

生产、生活,这是城市规划需要明确的两个最主要的城市功能,但当我们逐个翻开历年的城市规划时,会发现由于时代的不同,这两者往往会轮番出任A角和B角。99古建网.U(R5M,r(h!a iNe"v&E

m w-j8B6l*p0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1954年由市建设局编制的苏州建设规划,显示出先生产、后生活的思路,规划确定了建设公园化城市的功能分区、修筑环城马路以及三元坊至南门的道路,设想逐步把苏州从消费城市改造成生产性公园化城市。99古建网8QrGt5^

99古建网F!J-r"H@^FZ{)H{

而此前的规划,偏重于满足城市日常生活的需要。这要追溯到1927年,由当时的苏州市政筹备处组织制定的《苏州工务计划设想》,用市建设局副局长邱晓翔的话来说,这是近代苏州市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设想,也是第一个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要求来整理市政设施的规划,由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主持编制,借鉴了欧洲城市规划的理念。

,z"vV.q{N}2]0 99古建网3w.b2Nx8Y!M

有意思的是,该规划中地名还是吴县,图名却已改为“苏州”。邱晓翔说,这是因为当时正准备设立苏州市区,工务计划也是因此而编制的,打比方来说,苏州好比一个荷包蛋,原来全是吴县,1928年设市,中间有了个“蛋黄”;1930年,“蛋黄”打散了,“苏州市”又撤并归入吴县。99古建网,\} F9xr6Q

"jJye"B\.S4t3M0在这份规划设想中,苏州的第一期工程内容为整理旧市区街道、河道、建筑物,建设公园、菜市场、公厕等设施。设想很细致,例如关于整理街道的标准,是考虑“如何可以便利交通,如何可以保持安宁与康健,如何可以增进美观”。从当时所绘的“交通形状图”来看,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的道路,其中甲、乙两类为干道,甲等道路最宽阔,两边有人行道,各可容两人轻松并行,中间可容两辆小汽车、一辆黄包车并行,而丁等路只可容两辆黄包车并行,两边各可供一人行走,宽度相当于甲等路的三分之一再多些。99古建网:p&q3\1S1P#]

99古建网 lQp_ {[[ wn4]P

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时——1959年由苏州市人民委员会编制的《苏州市城市规划》,这也是第一次出现“城市规划”的名称。与前面两个规划都不同,生产与生活的分量已经不相上下,规划要求通过扩建或疏浚,改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场、站、路、桥、码头条件,也要求每年新建住宅11到16万平方米,3年内要完成棚户区改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规划的设想是“把苏州建设成为工业城市,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游览花园城市和太湖风景区”,市规划展示馆馆长唐荣寿说,现在的苏州已成为经济发达城市、长三角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正与50年前的规划一一对应。

vxCS!ld!b0 99古建网] UN u J'Vh

改旧城,扩新城

+a3w0GHE Su7B0

0qi J[r2ki0解放之初,破旧立新成为主流思想,而遗留着大量明清建筑、街巷狭窄的苏州古城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邱晓翔说,苏州也有过要拆城墙、拓马路的想法和举措。但如果古城一拆,苏州珍贵的文物、建筑必将灭失。

9oNDK2h|0

@z T M#~-Y [ o(|-f0在这里,还是要提到1927年的《苏州工务计划设想》,“保存老城,向西扩建新城”的思路最早源于此。在该规划中,将苏州分成了三期,一期在城内做文章,第二期工程是沿古城西北向城外陆墓(现名陆慕)、虎丘、寒山寺和沿运河至横塘作半圆形扩展,以阊门、新阊门为中心,布置放射式街道;第三期工程以古城区及新市区为核心,以波纹式向外建设扩展区。

Kt6r7C p.s*l^0

R6g/wIcd\;E"x @+Vc0开辟新城区的思路一经提出,就为保护古城留出了广阔天空。1959年的苏州城市规划延续了这一思路,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向西扩张,直至吴县等地区,规划用地由19平方公里扩大至32平方公里。规划图中,还在浒墅关、吴县南面以及现在的高新区一块,划出了专门的工业用地。

KQ1I-h0[ V0 99古建网#ap Zj@ F"_4l

苏联专家则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设想在旧城西部开辟道路网。早在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首席顾问萨里舍夫和什基别尔曼、库维尔金3名苏联专家就来到苏州,帮助制定城市规划。他们花了3天时间,赴枫桥、横塘、天平山、灵岩山、石湖及市内实地考察,并参观部分民用建筑,对苏州城市规划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1961年,萨里舍夫又协助苏州市城市建设局拟制了旧城改建中的道路规划,近期为5到10年,远期为10年以上,其中,在旧城西部要开辟经纬各4条路的新区道路网。99古建网(N a2ex_Xp,Nzo

p)@WNC&qp2x`0由于生活安定,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保护古城,控制人口的思路开始产生。 1956年《苏州建设规划(草案)》中提出:城区人口控制在28万以内,其余13万人逐步移至城外。1959年的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人口控制在33万(含郊区3万以内)。“堵疏结合,救了古城”,唐荣寿说。这一思路此后也被沿用,于2003年6月1日起实施的《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中提出,古城内控制居住人口的目标为25万人。如今,户籍总人口已超过600万的苏州市,通过多种途径松动人口后,在14.2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将居住人口控制在了30万。

l6W2_8Ll t0 99古建网ji!F^ wG;[

“全城鸟语百花香”

~k8KK8k g,h%H#v0

&l(g D)a"H;EJoIy01960年1月1日,苏州市园林化远景规划展览会在怡园开展。虽然我们在采访中没能找到当时展出模型,但“园林风景”却是解放后的十来年中,为历次规划中都不曾忽略的城市特色。

t/h7d V@8A0

v"q.b]u7f)d N&b01956年编制的《苏州建设规划(草案)》中,对城市绿化就提出了设想。当年,市绿化队在长船湾城墙垦地0.26公顷,植树育苗,绿化古城墙。1959年的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市区扩建、新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公园以及石湖大型公园,各小区及街坊建小型公园。 ”太湖风景区的雏形在这时出现,是“由光福、天平、灵岩、石湖、东山、西山等组成太湖风景区”。

-s}H'C;q0 99古建网f3k)Z#Q!F&\v*k

1960年的《苏州市城市建设八年规划》中,将苏州城市性质确定为“生产性的风景园林城市”,认为,工业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必须不断发展,苏州有比较有利的条件,在科学文化方面可以更快发展,同时苏州的园林及美丽的太湖风景区得天独厚,所以苏州要建成一个拥有现代工业、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风景秀丽的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园林城市。规划中还用了一首诗来形象地描述城市建设的目标:“工业生产大发展,各行各业齐向上;姑苏城市园林化,房屋建筑造楼房;交通工具现代化,道路成网宽又畅;生活电气煤气化,自来水管通八方;雨水污水两分流,全城鸟语百花香”。99古建网.cXyH fFUA

99古建网cD,vix7TF~$c

同年编制的《苏州市城市三年规划》还认识到,对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必须合理加以安排,“既有利于生产又利于生活,并符合园林化的要求……使城市既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又不失去美丽的风景游览城市特点”,对城市居民生活没有危害的工业,可以仍在市内生活居住用地内,如仪器机械、仪表、仪器、丝绸、特种手工艺品等,对挥发有害物质(烟尘、污水、毒气等)、易燃、易爆及声响较大的工业等,明确应迁入新的工业区。99古建网-N0d/^%ev:s gs4~&D

99古建网*rJ1I,w I c Q8L'j4d

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一直持续着。城市交通干道及通往风景园林的道路都是平整清洁的路面,两旁有路灯,行道树绿化成荫;市容整洁,市内公共汽车四通八达,候车时间在10分钟以内;市区到处可以喝到清洁的自来水;环境安宁清洁,河道清洁卫生,危房绝迹,棚户消失,居住问题基本满足;商业布点合理,便利群众生活……这些对城市未来面貌的展望,都写进了1964年《苏州市十二年城市建设规划草案(初稿)》,现在回过头看看,做一个苏州人的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99古建网 V3D[&w0B8C&_

K`N(tP a0(相关资料由市档案馆、市建设局提供)

2de4U%FBE"a0 99古建网-D m4W6rL

来源:苏州日报 □本报记者 徐蕴海

D^6@(GV @2E0 营造天地中国古建筑论坛 http://www.yingzao.net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重庆永川首次发现民间瓷窑

下一篇:红动苏州“国旗船”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