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古建网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多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5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 ”这是苏州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用特有的磁性嗓音宣读的评委感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经济与文化并重,制定并实施“文化苏州”行动计划,提出了打造“文化苏州”品牌,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名市”,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科技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融合的“人间新天堂”。苏州的城市名片上,因此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多的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去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等美誉。目前,全市文化产业企业约1.37万家,从业人数约26.86万人,年营业收入约为4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约22.35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级城市中稳居前列。
形式传统,内容现代
苏绣为代表的品牌文化正形成新的产业群
日全食,苏绣,文化创意产业,这几个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在“苏绣文化之乡”,这几个词却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今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苏州也曾因日全食最佳观测点而备受瞩目。但天公不作美,在这个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观正式到来之际,苏州阴雨绵绵。此时绣娘陈英华早已用手中的针线将日全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苏绣与日全食联系起来,这一创意,既不脱离天文这一现代科技的主题,又能为产业化发展苏绣增添更多的绚丽色彩。
陈英华只是苏州十万绣娘中的一员。近年来,苏州充分挖掘利用好本地文化资源,从刺绣到玉雕,从年画到园林,有了许多因创意而生的传世之作,为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找到了最佳结合点。2009年,全市拥有工艺美术生产经营单位5450余家。
胥口书画和苏绣文化产业群,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在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苏州刺绣就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此外,我市民间投资的苏州圆通寺美术馆、雨村美术馆、本色美术馆、九盛美术馆等先后开馆。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工艺美术产业园逐步兴起。
苏州的文化特产还有昆曲评弹。苏州昆剧院首次尝试采用海内外合作的方式,排练演出经典剧目,先后与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台湾石头剧社创作排练了昆剧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两个剧目。自2004年创排以来,风靡海峡两岸,为昆曲传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得到了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2007年,青春版《牡丹亭》“惊梦”剧组参加文化部组团随温家宝总理访日,献演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随后又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温家宝总理亲笔为昆剧院题词“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两剧先后赴比利时、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演出,并在国内台、港、澳和省会级城市、著名高校巡回演出,至今共演出200余场,观众达30万人次。
苏州昆剧院通过变人才“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变艺术生产“以获奖为参照系”为“以市场为参照系”,变“舞台经营”为“经营舞台”等一系列机制创新,至此,我市昆曲遗产保护走出了一条引进海外资金运作并推向国际演出市场的新路。十年来,市直院团演出效益和收入按年均14.83%的速度增长。2008年,市直院团的多元收入突破2000万元,国有资产总量比十年前增长了14倍多。
东墙写着毛泽东诗词,西墙写着金刚经
创意和灵感就在粉墙黛瓦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