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朱门绿窗,清末民初时期的老北京风貌如今整体重现在白塔寺周边。西城区历时六年完成白塔寺周边14条街巷的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9.1万平方米范围内拆除违建、翻建危旧房、重饰外立面、整修门楼……修旧如旧的街貌,与历经700年沧桑的白塔相映,让置身其中的现代人忘却了时空。
由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的白塔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底,白塔寺经大规模复建、修缮后重新开放。但其周边,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街巷依然是面貌杂乱,道路坑洼、墙面破损、色彩斑驳,一些地段甚至还靠清代方沟排水。
整体恢复保护区风貌,西城区从2003年底开始了白塔寺周边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这一范围北起安平巷,东至赵登禹路,南到阜内大街,西抵宫门口西岔胡同,涉及苏萝卜胡同、白塔巷、白塔寺东夹道、宫门口头条至五条等。区市政管委介绍,整体工程分三期进行,拆除沿街私搭乱建的小煤棚、储物间,修复破败的屋顶、门窗,按旧貌翻建四五类危旧房,统一粉饰街面,规范广告牌匾,铺设雨污管线,大修路面。
今年,白塔寺周边最后两条胡同的整治也列为了区重点工程,投入一千多万元。这两条胡同是宫门口东岔和西岔,都在寺庙的西侧,与白塔一墙之隔。胡同中的宫门口菜市场和沿街店铺,都建成了仿古门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