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禹会村遗址考古队向记者展示了最新发现:一尊高约30厘米的白土陶鬶。据考古队负责人王吉怀研究员介绍,白土陶鬶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极其罕见,是当时最高级的礼器,白土陶鬶的出土是禹墟今年第三次考古发掘以来的一项重大发现,证明禹墟曾经发生的聚集祭祀活动级别之高、规模之盛、领袖号召力之强。
这尊白土陶鬶腹径约14厘米,侈口鼓腹,长颈低裆,三足中空,整体匀称。颈部上粗下细,有4道凸起纹饰的带状把手自颈至腹。敞口流部近锥形,流尖上翘。王吉怀介绍,鬶是龙山时期的典型陶器,最初用途是炊煮器,后来多用作酒器。这尊鬶的底部有烟熏火燎的痕迹,与2008年第二次发掘发现的带燎迹的红色夹砂陶鬶迹象一致。考虑到埋藏它们的器物坑紧邻夯土祭祀台,器物坑内的这些陶器为祭祀礼器的用途已无可置疑。
白鬶的材质是类似于“高岭土”的白色陶土,只有少数地区分布。白土陶器烧制火候较高,质地比夹砂陶、灰陶等更坚硬,吸水性弱,更适宜使用,挂上釉就是瓷器。在4000年前的龙山时期,白陶比较罕见,也愈显珍贵。令大家疑惑的是:这种陶土的产地最近也在100多公里以外,由于禹墟尚未发现烧制陶器的窑址,这尊陶鬶很可能是从外地携来。这么高档的礼器辗转来到禹墟,是何人、为何事,携它而来?
王吉怀说,不仅如此,在器物坑中发现的多种陶器,造型各异,分别具备方圆近千公里内的各地区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北到河南、山东,南到苏南、上海,使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下游的龙山文化形成关联。《左传》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墟的考古年代正是夏代前期,传说中华夏族群与东夷族群相交流融合的时代。且不说禹墟所在的淮河两岸对于古代文明起源和汇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至少可以证明,涂山一带当时曾汇集了广大地区的众多文化类型,而各地有代表性的陶器汇于禹墟一坑,又向我们暗示什么?是谁在号令天下、会于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