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古建网
——礼耕堂老宅新生的文化启示
核心提示
●古建老宅是有生命的,仅仅把它作为传统文化的标本加以修缮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接续传统,承继文明,给古建筑重新注入新时代的生命气息
●以苏州古建老宅为模本,可以提供“中国风格建筑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脚本 画家入驻
一砖一瓦都能触动心灵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生在苏州,长在苏州,江南水乡的文字滋养使得青年画家陈如冬的一言一行透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刚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中国画个展的陈如冬似乎并不在意画展带来的赞美和声誉,他更愿在深秋的午后,宅在自己的画室“牧云堂”里一边享受秋日的暖阳和普洱的浓香,一边神游在中国画近水远山的意境之中。日前,记者走进牧云堂,陈如冬正在作一幅小画“岁寒三友”。“牧云堂”本是礼耕堂的轿厅,今年5月,在礼耕堂现任“当家”程宏的邀约下,陈如冬把自己的画室“牧云堂”搬进了这座曾誉满苏城的潘家老宅。堂名是陈如冬自己题的,俊秀飘逸。“在这里,有着现代人缺少的雅静,身置其中,恍如隔世,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触动我心灵深处最为敏感的神经,”陈如冬说,自打搬进了礼耕堂,他对中国画的意境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的领悟。
陈如冬国画作品中透出的意境,在气质和神韵上与礼耕堂不谋而合。他的入住,也给礼耕堂平添了一道风景,文人雅士往来其中,这座以会员身份才能自由出入的江南老宅多了份文人气,礼耕堂“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寓意有了新的注脚。这也是程宏向陈如冬发出邀请的初衷,这位立志为姑苏老宅接续文脉的青年企业家对古建的保护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古宅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它的修复、保存这个层面上,如何延续老宅的文脉,这是我所追求和坚持的。 ”
脚本 文人雅集
文朋诗友家中聚会,诗酒唱和、吟诗作赋
自从2005年程宏带着一班人马入住礼耕堂后,这座老宅便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名片:苏州礼耕堂文化服务有限公司。但走进这座老宅,谁也无心理会它是否有这么一个现代化的身份,口耳相传的仍是“平江府礼耕堂”,甚至当家人程宏的名片上也没有显示任何职务和身份。“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建筑内在生命的重新焕发,”程宏对记者说,他的企业真正名称应是“CCS远见联合企业”,“CCS”是英文China Construction Script的缩写,意为“中国建筑脚本”。
脚本,程宏把它理解为一种注释,在不再可能恢复传统原始生活形态的情况下,接续传统文脉、延续古建生命的注脚。程宏志在为苏州乃至中国的古建筑做一个系统一体化的文化脚本,请进青年画家陈如冬,只是程宏为礼耕堂所注的脚本之一。
相对于古建的修复来说,重新赋予它新生则是一条更为艰深的文化探索之路。在践行脚本的概念中,程宏对中国古建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一步步深化,“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中,譬如茶、酒都是有生命的,品茶饮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
而雅集则是文人相聚的一种常见形式,江南文士更是经常邀约文朋诗友到自己家中聚会宴乐、诗酒唱和、吟诗作赋。这种带有私人会所性质的聚会也被程宏发掘并援引进礼耕堂,就在记者采访时,除了看到礼耕堂大厅内陈列别致的“开合扇展”,还巧遇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书法展,与其说它是书法展,不如说它是一场文人的心灵聚会。据介绍,这个名为“字心”的书法展作者共八人,其中有禅师、诗人、画家、作家。
脚本 赏曲品茗
冬围火炉春茶宴,长夏赏荷秋食蟹
“我们无法回到传统的文人生活中去,但我们会尽量通过一个个脚本,去读懂并感受中国文人传统的生活形态。”礼耕堂企划副理徐若锋说。
在礼耕堂,你可以领略一番苏州评弹的魅力,抑或在庭院近距离地欣赏昆曲。抑或见三五文友饮酒品茗、高谈阔论,这些都不足为奇,都是礼耕堂特意安排的“脚本”。除了这些动态的脚本,冬天的火炉、春天的茶宴、夏天的赏荷、秋天的大闸蟹都是让我们感受苏州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从听觉、视觉到味觉,礼耕堂所做的脚本让每一位客人流连忘返。徐若锋说,每一个来过礼耕堂的人都感觉这里就是属于他自己的私家庭院,毕竟能在江南拥有一座私家庭院几乎是世界任何一位华人共同的梦想。礼耕堂的当家人抓住了这一心理,努力为客人提供体验式的文化之旅。“我们就是要着力恢复传统的生活形态,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一番。”在程宏看来,切身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才是文化创意的本质所在。
来源:苏州日报 □本报记者 吕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