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保护该保护些什么?城市的文化传统该如何传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苏州人给出的答案是 “绝不能靠大拆大建”的方式来保护历史文化片区。
春节前夕,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在调研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时强调,要按照“文化保护、环境整治、民生改善、发展旅游”的思路,把该片区打造成为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文化苏州”的重要展示窗口,苏州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不靠大拆大建,保护历史文化片区,是有的放矢的。在相当一部分城市,不管老街、老巷、老院、老房有多久的历史,注入过多少地域风情,沉淀了多少人文精神,一概重新规划建设,文物部门确定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不能幸免。当时都是豪言壮语,认为是 “旧貌换新颜”。但今天看看呢?大部分都很后悔。盲目地“旧貌换新颜”,只会让后人找不到回家的路,致使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大拆大建之后,少了最能代表自己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多了各地风格雷同的现代商业区,割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历史名城也就失去了时间厚度,失去了自己的城市个性。因此,不大拆大建,正是苏州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念的全新升级。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得再宽些,像苏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古城,也绝不靠大拆大建的方式来“保护”。
不靠大拆大建,不等于说历史文化片区就不能动了。关于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过去还有个误区,说要保护,什么都不能动;说要改造,什么都要动。于是,在不少城市出现了文化历史片区“保护”与“改造”的两个极端:要么纯粹的保持原样,似乎保持了原样,就是保住了历史文化的文明传统的传承,片区内工厂、民居与名人故居、历史遗迹混杂交错,让人根本感觉不出历史片区的厚重感与文化味来。要么搞大拆大建。钢筋水泥中,只留下几个零星的文化符号,但这样失去生活味道的符号,又怎能让人感悟到传统的味道呢。其实,历史街区的保护,最怕空壳化,一定要有老百姓生活其中,这样才有传承的味道。只有融入了生活气息,整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活起来。
就此而言,古城的保护与改造并不是对立的,都是古城恢复原有风貌、展现苏州文化底蕴的方式而已,关键是手法要用对。就苏州古城而言,“保护”重点是保护历史街巷体系,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建筑风貌,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城保护要有整体性,不是保护一两栋古建筑的问题,而是整片历史街区、整个历史文化名城都要强调格局、肌理的整体统一。 “改造”是改善居住、交通、商业等环境,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卫生环境,而不是通过大拆大建,破坏历史的脉络去改造。
其实,古城改造更可视为一次重塑城市文化精神的契机,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合理地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城市价值,这也是一种对古城的保护。
□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