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8点开始躲进小作坊,直到晚上11点才“偷偷”钻出来,这样的日子徐海林已经持续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过年的这几天他都没闲着。直到昨天,一只崭新的“郑和宝船”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时,所有的谜团破解了。这只利用传统手工艺打造的航海古船,将在一周后远赴德国慕尼黑,参加欧洲航海展览,这也是迄今为止,苏州宝船首次真正的跨出了国门。
徐海林,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南新村,他打小就生长在船上,初中毕业后便跟着父辈学习造船技艺。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海林在电视上看到了木制船渐渐消失的报道后,萌生了制作木制古船模型的想法。 1996年,徐海林的第一个作品“黄豆船”模型完成,当时就得到了周围乡邻的赞许。2007年,徐海林为了寻觅造船的材料,到处打听好的“血桩木”。在多方询问后得知,虎丘一对渔民夫妇因病不能再捕鱼了,想出手这用“血桩木”打造的小渔船。当日,徐海林就骑着自行车一路冲到了虎丘,终于买下了它。现在徐海林积累的造船木料虽然已经很多,但这艘小渔船优质的木料徐海林一直深藏着舍不得用,他说等到做特别好的船舫时再拿出来。
去年12月12日,徐海林接到香港海事博物馆的通知,获知德国专家在亚洲考察后,看中了他制作的“郑和宝船”,希望他的宝船能再仿制一只,远赴德国参加2010年3月15日的欧洲大型航海贸易展览。老外的要求很高,船必须是古老的海船造型,制作必须是全手工打造,使用的工艺一定要是古老的造船技法。从小在阳澄湖边长大的徐海林哪里知道真正的海船应该是什么模样。想了几天后,他毅然动身去了浙江玉环县海边,他要亲眼看看海船。去了两天,没有任何图纸,他就记下了海船的一些局部细节。回来后,凭着记忆,硬是把原来“郑和宝船”的尾部进行了修改。心里放不下的香港海事博物馆总监戴伟思先生,来苏州看船模制作的进展后,十分满意,终于放心回去了。
此次徐海林制作的这艘“郑和宝船”,长1.5米,宽0.46米,高1.15米,船上共有12扇可打开的窗、16个房间,船的甲板、船尾、船帆等构造完全仿照中国海船制造,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民间工艺的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