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位于章丘境内的一段齐长城。(照片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图二:残存的齐长城石墙
自2008年12月15日开始,山东省文物局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山东省博物馆抽调8名业务骨干组成了调查队,与齐长城经过的市、县文物干部一起,对齐长城经过的八地市18个区、县的长城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测绘和记录。至2009年7月,齐长城线路的野外调查工作基本完成。此次野外调查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济南市长清区与泰安肥城市交界处的齐长城复线的西端起点得到重新认定,向西延伸了1400多米;弄清楚了齐长城的基本构造;确定了齐长城的走向及长度;发现有多处烽燧遗存,并确定烽燧的基本结构;在长城墙体中发现数例夯筑墙体时期的陶片标本;确定壕沟一条;并在长城内侧发现数处周代遗址。
据主持此次调查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齐长城资源调查队工作队队长李振光介绍,这次调查工作首先根据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先后编制修改完善了《山东省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组建了两支调查队伍开展工作,使用的是全国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规定的设备器材。
齐长城基本构造弄清
这次调查的第一项收获是弄清楚了齐长城的建筑组成。李振光告诉记者,经过这次调查,弄清了齐长城主要是由墙体、山险、关隘、烽燧等组成。墙体主要由土墙、石墙、土石混筑墙体构成。其中土墙多在平川或低洼地方用土夯筑而成,窄者十几米,宽者20余米,分多层夯打,墙体坚固结实。石墙主要是在山岭之上,为随地取材垒砌而成,西部长清、肥城多为片麻岩,中部岱岳、历城等地,多用泰山青石,章丘、莱芜多用石灰岩,而东部地区多用红色砂岩。墙体的垒砌有单面和双面垒砌之分,单面垒砌墙体多利用山岭自然地势,还有在外侧陡崖处修整砌筑的石墙,内侧填塞土石或石筑,形成坚固墙体,墙体外侧陡高内侧与山岭相连利于防守。双面墙体多依山岭修筑。石墙宽多在5至12米,现存石墙高度多在一、二米,保存好者高达4米多。由章丘发现保存较好的石墙观察,长城的顶部可能采用平砌。部分石较窄,时代有待推定。章丘锦阳关一带石墙,外侧有垛口,应为清代修筑形成。
另外,这次还在长清发现并确定一条东西向壕沟。壕沟地处山谷平地,沟宽20多米,深十几米,东西长1000余米。沟的东西与山脊长城相对,不同于山谷地带自然冲沟。调查人员在对当地村民的询问中了解到,大沟的北侧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还保存有较高的土墙,现在初步判定该条东西长沟应为城墙外壕沟。这次对于关隘的调查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关隘是在南北交通要道设置的出入关门,有的还设有关堡。根据历史记载长清防门、沂水穆陵关、莱芜青石关应为东周修建,其他的关门或关堡时代有待确定。现保存较好的青石关关门,是清代时重建的。长城经过的山沟处,可能修建有水门或排水口,利于上部山水的排泄。此次在齐长城沿线发现多处烽燧遗址,形式有高台式和深坑式。高台式烽燧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为泥土夯筑或外砌石墙,内填土石。如万南烽燧为黄土夯筑,现存残高6米,直径15米;马家南旺烽燧为石墙内填黄土,现存高5 米,直径15米。深坑式仅在山顶挖圆角方形的深坑,直径三、五米,周边用石头垒砌,略高出地面,中部凹陷,利于点放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