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有关“苏州古建保护”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的强烈关注。昨天上午,家住养育巷旧国里的市民徐荣致电本报,对党报及时关注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通过本报把旧国里的现状及居民的心声反映出来,提请有关部门给予关注。为此,记者昨天采访了房管部门及文保专家。
旧国里居民
老宅渴望新生
“看了《苏州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关于直管公房的报道,我代表旧国里的所有居民感谢党报对民生的关注!”昨天一大早,市民徐荣致电记者。电话那头,徐荣语速很快,音量不小,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旧国里是典型的民国建筑,现为苏州市文保建筑。“50年前,这里算得上是苏州城里的高等社区,漂亮的青水砖洋楼里住的都是教授、学者。 ”据徐荣介绍,徐荣的父亲是原苏州医学院的离休干部,而当时该院的职工宿舍在旧国里,徐荣从小便生活在这里,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记得当时旧国里14个门洞里住的都是文人,这里的居民个个文质彬彬,小弄堂里处处充满着文化的气息。 ”在徐荣的记忆里,旧国里虽是民国建筑,但它曾经的生活状态却是传统的苏州味。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悄然发生着改变。和市区其它直管公房和控保建筑的命运如出一辙,一些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已搬离旧国里,旧房或转或租。如今的旧国里近三分之一的居民是租住户,人员复杂。而历经风雨,这些建筑得不到应有的修缮,迅速破败,居住条件急剧恶化。往日被文化氛围滋润的住宅小区,如今已沦为“72家房客”群居。“我们向有关部门反映了多次,不知是不是产权不清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回音。有些居民甚至想自己动手翻修,但这是文保建筑,政策不允许”,徐荣无奈地说。
房管部门>>>
四年修缮97处古建
对古建老宅进行修缮解危,主管部门责无旁贷。早在2006年,我市便制定并开始执行《苏州市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 《十一五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我市古建进行保护维修。
相对于一家一户的居民来讲,主管部门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古建群体。从《十一五规划》中的数据来看,该规划启动之初,我市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23处。市区还有31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构筑物。面对如此庞大的古建群,论及保护不仅并非易事,而且是横亘在政府和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据了解,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有计划地对重点文物古建筑进行抢修,文物古建筑保护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完好率达87%,并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对自筹资金维修文物古建筑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实行政府贴息或奖励。
利好政策推动了我市古建保护事业的进步,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房管部门要在五年内对我市97处控(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保护。“这个任务我们已于2009年提前完成了。 ”据市房管局公房管理处副处长陆加申介绍,2010年房管部门又将26处古建列入维修计划,养育巷旧国里也将进行部分修缮。
文保专家>>>
古建保护面临诸多难题
房管部门在努力,但修缮工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部分老建筑“修旧如新”,或停留在粉刷外墙等“面子工程”上,也因此遭到不少文保专家的指责。古建专家郑志然说:“虽有遗憾,但我们不能过多地指责和苛求,资金的缺口、文保人才不济、房屋产权不明等因素,都影响着苏州古建的修缮与保护。 ”
为弥补资金短缺,根据我市制定的控保建筑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等相关政策,房管部门也在积极地搭建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苏州的古建保护事业中来。陆加申介绍说,王洗马巷的一处直管公房刚刚成功易主,而建新巷、南显子巷及马大菉巷等三处直管公房的立项、动迁手续也在办理之中。但民间资本的引进并不顺畅,占房屋总价值40%的土地转让金及居民动迁费吓跑了不少苏州古建“粉丝”。据了解,市区古建的动迁费用平均每平方米8000余元,加上综合补贴等奖励,每平方米的动迁费约11000元左右。土地转让金及修缮费用加在一起,使得古建每平方米的修缮费用逼近2万元。陆加申说:“成本太高了,我们正在考虑采取更好的政策以吸引民资。 ”
而另一方面,每平方米1万元出头的动迁费对于经济水平较差的居民来说并不能令人满意。以每户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计算,每户居民所能得到的动迁费用约在40万元左右,远不足以买到一个两室户的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