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4日,山东省文物局在济南召开山东高青陈庄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山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南水北调管理局有关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山东及驻鲁各大媒体约40名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通报了山东高青陈庄遗址考古发掘的相关情况。高青县陈庄遗址发掘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胶东输水第二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从2008年10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文物局成立了专门的发掘工作领导小组。省水利厅、调水局,淄博市、高青县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保证了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过去的17个月中,考古工作者冒酷暑、斗严寒,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完成发掘面积9000余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引起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1、发现山东地区最早的周代城址——西周城址。该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190余米,东北西三面城墙保存较好,残存高度0.4—1.2米,顶部宽6—7米,底部宽9—10米。南墙大部分被水冲毁,仅残存部分基础。墙体系夯筑而成,夯层厚约5—8厘米。在南墙中部有一缺口,与城内宽约20—25米的主干道相接,应为城门。其余三面墙体未见缺口。城墙外围2—4米处有宽约25—27米、最大深度3.5米的壕沟环绕。
祭坛
2、发现夯土祭坛,在山东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国内罕见。祭坛位于城内南部正中偏西部位,距南墙21.5米。南北残长34.5米,东西残宽19米,残存高度0.7—0.8米。中心为直径5.5—6米的圆台形,向外依次为不同土色的方形、长方形及圆形、椭圆形相套的夯筑台基。外围有多层厚5—12厘米不等的水平状夯土堆积,间有白色沙土或灰烬薄层。祭坛边缘多被晚期遗迹破坏,中心部位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保存完好,其南北干道也从祭坛西侧绕行,这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祭坛仍然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崇拜。
马坑
3、首次在齐国腹地发现西周贵族墓和车马坑。在发现的9座西周墓中, 有6座随葬青铜器。墓圹长3.5—5米不等,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多为一棺一椁,有头箱。两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位于夯土台基的北侧。35号墓室长方形,上口长5.2、宽4.2米。斜坡状墓道长10.5米,棺上有髹红漆、绘黑彩的痕迹。棺内出土玉佩、串饰等。36号墓位于35号墓东侧偏南,间距10米,形制结构相同。墓室上口长6.2米、宽5米。墓道长15.7米。两座墓均为南北向,人骨均已散乱,器物箱内都放置鼎、簋、盘、匜、矛等青铜器、车马器和陶鬲;墓道内均随葬两辆马车和一只狗。墓葬出土玉器10余件,青铜器50余件,其中8件有铭文。在大墓与祭坛之间发现5座马坑和1座车马坑。马坑仅有马骨架,其中一座殉马2匹;两座殉马各8匹,分两排整齐摆放;两座殉马各6匹,其一分两排摆放,前2后4,另一座为两两成对放置,头向不一,中间放置一件牛角。车马坑长14米,宽3.4米。内置3辆车,前两辆皆四驾,后一辆两驾。马头上均有精美的青铜和串贝饰件。因天气和水位过高,现正在对车马坑进行整体提取,移至室内清理。
M27凤鸟纹玉饰
4、首次在山东发现周代卜甲和“文祖甲齐公”铭文。该遗址还出土周代卜甲、卜骨,其中一片有刻辞。青铜器铭文内容有 “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等。最新出土的2件铜簋铭文长达70余字,具体内容有待释读。
陈庄遗址发掘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山东地区的考古空白,是半个世纪以来山东周代考古特别是齐国历史考古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该城址位于齐国近畿,年代属西周早中期,是目前山东地区能够确认的最早的西周城址,也是鲁北地区发现的第一座西周城址。贵族墓葬出土铜器铭文中的“齐公”表明其与齐国有直接的关联,“祖甲”的称谓又属商代遗风,这些发现将对周代齐国早期历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对解读该城址的地位与属性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山东省文物局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出土铜器进行综合保护研究;对马坑和车马坑进行细致的清理和科学保护加固,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向社会公开展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进一步弄清夯土祭坛的形制结构,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加固和展示利用。
鉴于遗址的重要性和发掘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协调陈庄遗址整体保护措施。相关考古工作计划也在拟定之中。(山东省文物局 李涛 汪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