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土山湾牌楼在“故乡”―――徐汇区蒲汇塘路55号,举行修复后的落成仪式。
1913年,在精通雕刻的外国技师葛承亮修士带领下,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内数十名孤儿历时近一年,雕刻出了一座高5.8米、宽5.2米的全柚木牌楼工艺品。一段传奇就此展开―――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
三度亮相,三度惊艳,掀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一页。却曾颠沛流离,甚至“大卸八块”!
去年6月,牌楼回家。但不是衣锦还乡,而是早已残破黯然。
如今,旧貌换新颜,牌楼重新站起。其历史价值,已经超越建筑学或美学价值本身……
这是一座怎样的牌楼?
体量大到与真实牌楼接近的工艺品
4月8日晚上,修复好的土山湾牌楼悄然从浙江东阳送回上海。随后这个周末,这座全柚木牌楼重新站起。
柚木呈本色,稍稍凑近,就能辨出新旧。这种修复方案,是不将新件做旧,而让观者对近百年沧桑刻下的痕迹一目了然。
整座牌楼,仅雕刻部件就多达数千件,且无一处细节,不精工巧作―――
牌楼有四个柱子,每个柱上都饰有蟠龙,吐火纳珠。
柱子底部环饰大小42只狮子,有的小狮子趴在母狮子背上,有的大狮子脚下拨着小狮子,嬉戏打闹。
牌楼正面牌匾书写“功昭日月”,背面是“德?山河”。牌匾上下饰有龙纹,左右则是凤凰纹饰。
屋檐为重檐之式。屋脊之上雕有双龙戏珠;屋脊外侧还有江南一带常见的鱼的装饰,低首抬尾,佑护免遭火灾。
颇为有趣的还有,牌楼门楣位置的“长坂坡”画面,本应是赵云冲着在桥上接应的张飞奔上桥去,呈现的却是赵云背离张飞而去的画面。又比如,42只大小狮子固然形态各异、憨态可掬,却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画龙点睛”的灵气,看似“有眼无珠”。
这些,都是在尊重历史、尊重原物的修复原则下的保留。围着牌楼仔细看看,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葛承亮修士指导雕刻的身影。
“这是一个体量大到与真实牌楼接近的工艺品,集中真实反映了中国木构建筑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的美学趣味,堪称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称赞道,“更重要的是,它是三届世博会的历史见证。能以实物形式,而不只是文献或图片来见证,仅仅这点,就已经难能可贵。”
这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曾经飘洋过海的世博奇迹
把镜头移到万里之外的美国。
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召开,名义是庆祝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凿成功。
据《徐汇纪略》记载,在那届世博会上,“经南洋劝业会颁给”土山湾作品“奖牌凭证十九件之多”;据《巴拿马赛会直隶会丛编》(1921年版)描述,博览会“教育馆中中国赛品最出色者,为徐家汇学校出品之木雕刻”。
其实,如今听来生疏的“土山湾”,百年前却称得上鼎鼎大名。1864年,来自法国的西方传教士,将徐家汇南面因疏浚河道而堆泥成阜、积在湾处的“土山湾”削平,创立了土山湾孤儿院,内设工艺场,传授西画、音乐、雕塑、印刷、照相等技艺。当时住在上海的外国人,都喜欢使用土山湾出品的木雕家具,称赞其“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
正是由于土山湾聚集了众多西方人,因此早在1900年的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土山湾就有工艺品送展,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一页。
为继续在世人面前展示,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数十名孤儿历时近一年雕刻出的土山湾牌楼展出。各国游客纷纷前往一睹风采,一阵中国热掀起。那时的美国人,对于举办世博会正有着炽热的兴趣,看到这种来自遥远国度的震撼展品,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于是,牌楼又被“隆重邀请”参加了1933年芝加哥举办的“一个世纪的进步”世博会。
1939年,土山湾牌楼再次亮相纽约“明日世界”世博会,又一次惊艳全场。
或许,正是由于如此的震撼力,土山湾牌楼开始遭遇它命运中最惨淡的时光。一位开中国咖啡馆的张先生相中买来,几经转手,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收藏,又被一名自称偏爱中国建筑文化的美国人以修复的名义得手,随后就在其手中被“大卸八块”,精美部件“零售”沽出。
1985年,转机出现。一位对中国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北欧建筑师出面交涉,打赢官司,抢救出残存的土山湾牌楼构件。
2008年7月起,徐汇区文化局多方努力、多次洽谈,于2009年4月23日签订土山湾牌楼回归协议。
2009年6月底,牌楼在几乎绕地球一周后回归原点。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