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古宅内
这里,传说曾经住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这里,曾经在解放初期做过部队医院。这里,曾经是附近众多青少年的学堂。这里就是江宁杨柳村的“九十九间半”,始建于明代万历七年,建成于清代乾嘉年间,是南京迄今为止保留的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也“最南京”。2007年起,杨柳村古建筑群开始修建,历经4年修修停停之后,终于将推开重重的宅门对外开放。记者获悉,目前整个杨柳村民居群的一二期修缮工作已经完工,杨柳村民俗博物馆今日开馆。
杨柳村民居群:“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张扬,更内敛和书卷气”
杨柳村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南郊,江宁方山脚下,距南京四十多公里,车子开进“前杨柳村”,沿途村舍大都是当地后来兴建的,但拐进杨柳村,一排高大门头的古建筑群突然出现在记者眼前,与徽派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的特色相比,这里的建筑青砖更大,瓦片也不小。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表示:“杨柳村古建筑群带有典型的南京地域特色,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张扬,显得更内敛和书卷气。”
目前整个杨柳村民居群的一二期修缮工作已经完工,杨柳村民俗博物馆和江宁区非遗展示馆今日开馆。同时,江宁区首届民俗文化节也拉开了序幕。
走进古建筑群,这里大门紧闭,一块“布展期间,谢绝参观”的门牌摆放在大门口。村口几位老大爷坐在长条凳上聊着家常,见到有生人前来,他们微笑眯眼,住在附近的张大爷告诉记者:“村里人一般都不让进呢!”
“大手术”后建筑本体保持修旧如旧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是杨柳村第一期修缮负责人,第一期的修缮给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修旧如旧。
记者推开厚厚的大宅门,进入了这个经历了历史上最大一次“手术”的江南大宅。记者看到,杨柳村古民居的墙体上并没有全部粉刷一新,斑驳的烟火色使得墙体仍带有历史的沧桑感。当年龙都中学的教室、“文革”期间的标语都依然保存在建筑群中。
走在宅院内,修缮之后的雕刻让记者印象深刻。门窗上的石榴、如意等暗八仙,屋顶上瓦当和滴水上的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雕刻都保留着原汁原味。不少房间内的房梁以及窗棂都保留着老房子的特色。
听宅院看护人介绍,2011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来江宁湖熟杨柳村,看到已修缮完成的杨柳村民居群后赞叹说:修得有点味道。
杨柳村民俗博物馆朱氏“大宅门”发家史将被展现
经历数年的筹备和“藏在深闺”,记者获悉,杨柳村民居群将打造成江宁区民俗博物馆,杨柳村朱氏家族的“大宅门”历史将被“原汁原味”陈列到民俗博物馆中。
走进杨柳村民居群的中路,也就是礼和堂,朱氏家谱和一些生活物品陈列在前,而杨柳村全景模型摆放在后,相互形成呼应。走进客堂,朱氏家族会客的地点跃入记者眼帘。八仙桌、太师椅,中堂的书画对联处处可见大户人家模样。墙上陈列的4幅画展现了明代朱孔阳来到杨柳村的经历。传说朱孔阳来到江宁杨柳村,在水塘边洗碗,不慎将碗滑落水底,再也捞不上来。朱孔阳认为此乃“天意”,于是借宿一佘姓老翁家,帮助老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佘老翁见朱孔阳勤劳、忠厚,遂将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一家人男耕女织,开始置田造屋。据村民介绍,到了清代,朱家成了书香门第,出过翰林、进士、举人、大学士,名声显赫一时。
四大专题馆里可以参观43项非遗
为更好地让百姓与江宁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零距离接触,记者发现,此次江宁区文广局在杨柳村民居群东路思承堂内开设了非遗综合馆、湖熟板鸭、周岗红木、金箔技艺四个专题馆,把杨柳村古民居群打造成首个江宁非遗展示平台。
非遗综合馆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观众详细介绍了江宁区43个非遗保护项目区域内分布情况及非遗保护成果。紧附四大主题馆的侧后,安排了非遗技艺展示区、非遗产品展销区两个展厅。技艺展示区内非遗传承人现场向观众展示布艺、剪纸、绳艺、烙铁画、方山裱画等手工技艺;非遗产品展销区内柜台陈列着南京金箔、湖熟板鸭、雨花茶、陆郎茶干、横溪吊瓜子、铜井挂面等独具江宁特色的非遗产品,观众还可现场购买。
杨柳村民俗馆专门开设了一个特色展览——知青藏品展。知青藏品展全部由南京栖霞一对年届六旬的知青老人——陈志林、张秀娣夫妇提供,展出的藏品共有5000多件。
最新规划:杨柳村将建成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杨柳村作为南京迄今为止保留的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也是“最有南京特色”的古建筑群,如今仍是“藏在深闺”。比起安徽的西递宏村等古建筑群,杨柳村其实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杨柳湖等独特的自然资源。
记者获悉,杨柳村已作为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写入南京市党代会报告,《坚持文化为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已经出台。江宁区将根据市委要求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湖熟古镇和杨柳古村。近日南京市规划局和江宁区政府正在进行保护与发展规划公示,力争将这一地区建设为古镇村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推荐阅读:
南靖“风矩堂”的闽南古民居特色
文物古建保护 经营路不只一条
博物馆与民间资本牵手 三晋古民居将齐聚太原
广州沙湾打造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