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丛台迎宾馆位于中华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北角原市政府大院内。近日,在丛台迎宾馆综合楼基槽的东部,施工中发现了两座古井和一座残墓,并发现陶鼎、陶罐等古代文物。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后,市文研所派人到现场勘查,并于次日对该地点实施抢救清理。
古墓葬已残存无几,仅存1件陶鼎、2件陶壶、1件盖豆的残片,墓葬本身已看不出具体形制,仅可辨识为竖穴土坑墓。从出土陶器器型观察,该墓应为战国早期墓葬。墓主人身份应为“士”一级的贵族。一号井位于残墓西侧3米处,为一小型陶圈井。使用泥质灰陶井圈,外壁绳纹内壁素面,直径0.80米,高0.36米,厚0.04米。从陶井圈形制及出土的灰陶碗、绳纹板瓦等残片,推测其为一战国时期古井。二号井位于残墓东侧约4米处,为一座砖井,但井周砌砖都已塌落,现存土井圹平面呈不甚规则的圆形(应为崩塌所致),直壁,直径南北2.5米,东西2.4米,深度不详。根据砌筑井圈使用的弧形砖的形制和出土陶器残片特征,推测古井年代最早为西汉晚期或新莽时期。
由于基槽底面下约1米深即为地下水位线,地层还是砂层,极易崩塌,出于安全考虑,仅清理了两口井现存上部深约1米的范围,下部已超出了施工处理地基所需深度,采取原址保留,未再发掘。
两座战汉时期水井的发现,证明这一带为当时古人的居住区,而市文研所于2001年市博物馆扩建工程中也发现有战国墓葬和水井。此次发掘地点位于市博物馆西南侧约300米处,这两处地点均位于赵邯郸故城大北城中心生活地带,为何会出现“士”一级的战国墓葬,并且与居住区混杂,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对研究大北城始建及战汉各时期城内居住区的分布与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河北省文物局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