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给遗产地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遗产地所承受的旅游压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也日益成为影响遗产保护的因素。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保护规划》的公布,将为土楼今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具实际操作性的依据。”福建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1日对中新社记者如是说。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保护规划》由《福建土楼保护规划总纲》和《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福建(南靖)土楼保护规划》、《福建(华安)土楼保护规划》三个分规划组成,最近获福建省政府同意对外公布。
“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福建土楼的保存和延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该负责人表示:“土楼人口老龄化、传统农业手工业萎缩、传统民俗活动断绝、部分传统建筑功能丧失等,这些因素已严重威胁遗产地的保护。”
在此项“保护规划”中,“福建土楼”10处遗产地46座土楼及其附属建筑和附属文物被列为核心物质遗存;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土楼传统营造工艺及维护传统、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与理念被列为核心非物质遗存。
“鼓励原居民住户留在土楼内生活,以保留传统居住模式、生活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励其进行传承活动;按照族谱规定程序举行祭祀、婚丧嫁娶、节庆等各种传统公共活动;对民俗活动、民间技艺进行传播,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的氛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均写进了保护规划。
该负责人说:“旺季高峰时段土楼的游客数量明显超过当前遗产的承载力,威胁土楼结构安全,影响遗产地整体氛围;此外,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遗产地的社会变化,日益频繁且规模不断扩大的商业活动正改变着遗产地的外观形态和生活气息。”
针对土楼的观光热给遗产地造成的影响,此项“保护规划”明确表示,需对游客容量进行调控,使之与土楼的本体的承载量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并分别对10处遗产地的46座土楼做了相应的游客量规定。
“福建土楼”申遗自2000年启动后,福建一直推动土楼的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此前,福建曾先后出台《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规范“福建土楼”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