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里弄狭窄逼仄,生活环境不佳
据《新闻晚报》报道,随着上海城市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旧式里弄渐渐消失。“二级旧里”是应该加快拆除,还是应该根据其文化价值予以保护?在本次人代会上,两位人大代表的议案和书面意见对“拆”还是“不拆”,形成了思想的碰撞。
拆:加快速度改善民生
市人大代表顾宏伟长期关注苏河湾建设推进工作,他领衔提交的一份议案中提出,要加快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开发,尽快完成本市旧区改造。他认为,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成片的二级以下旧里危棚简屋,严重影响上海这个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市容市貌,制约中心城区的均衡发展。顾宏伟表示,目前不少成片历史遗留的危棚简屋主要分布在黄浦区的董家渡、太平桥地区,约123万平方米;虹口区的虹镇老街、北外滩地区,约152万平方米;闸北区的苏河湾、宝山路街道地区,约75万平方米;杨浦区的平凉、大桥、江浦、定海地区,约157万平方米。在这些房屋中,多为成片集中的旧居,居住在内的市民,生活环境恶劣,没有煤卫设施,有的仍在拎马桶。由于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密封性差,无法安装空调,加上房屋密集度高,阳光、通风条件都很差。同时,还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等。
顾宏伟认为,居住在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危棚简屋中的市民大多为工薪阶层。应该加快旧区改造的详细规划,通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旧区改造。要加大对旧区改造任务较重的有关区的政策、资金、房源的支持力度,并尽快完成相关调研,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本市旧区改造任务。
不拆:传承城市文化
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认为,上海旧式里弄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随着上海里弄建筑的逐步消失,必将给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也必将损害上海城市文化的传承,最终损害上海的文化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伍江在提交的一份书面意见中表示,目前,保存完好的旧式里弄已为数不多,及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刻不容缓。他强烈建议从现在起启动旧式里弄的紧急保护机制,按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于所有现存旧式里弄特别是成片里弄启动暂时“先予保护”的措施,抓紧对现存旧式里弄进行全面梳理和保护价值鉴定,尽早提出全面保护的名单。
伍江说:“强烈建议在推进旧区改造工作中停止‘拆除二级及以下旧里’的提法。”他认为,大量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旧式里弄都属于所谓“二级旧里”,“二级旧里”仅仅从建筑物理品质衡量,无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碰撞中显现进步
拆?还是不拆?在看到两位人大代表对“二级旧里”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份议案和书面意见时,记者愣了一下。在这一份份可能持完全不同观点的文字碰撞背后,体现的正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民主、文明和集思广益中的进取。
“拆”,为民生,为改善这座城市中最底层百姓的生活;“不拆”,为文脉,为延续这座城市中最值得保护的历史遗迹。从物质到精神,这些都是充满魅力的上海为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创造的无穷财富。
问题似乎也不是那么复杂,在创造新生产力、打造全新都市的同时,兼顾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让这些宝贵的财富轻易流走。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如同杨雄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要努力建设那样,成为“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