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缙云县毗邻仙居的三溪乡,有一座海拔900多米的高山,名唤鸟尖。在“鸟尖”的脚下,一个500年历史的小村庄静静而卧,它有一个颇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名字——厚仁。
村庄四面青山,一条清澈的小溪自西向东从村前的南面山脚下缓缓流过,它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溪。
传说越王勾践在此躲过吴王追杀
龙溪流经一个名叫龟山(又名漴岭山)的小山包处,是一处三丈有余的断崖,原本平顺舒缓的溪水顿时如脱缰的野马狂奔而下,形成了一道壮观的瀑布,声如滚雷。强劲水流常年累月的冲击,在断崖底部冲凿出了一个巨大的圆形水潭,名叫漴潭。潭水有多深?历朝历代村里水性最好的青壮年也从没能潜到潭底。
被如纛如练的漴潭水雾遮蔽着的漴岭山顶上,有一座名唤“漴潭殿”的小庙,供的是北海龙王。别看这庙是那样的不起眼,却是当地村民的“圣地”,祈福求雨,寻医问药,都少不了要来这里,据说很灵验。这且不说,有一件事倒是非常神奇,就是掉落在庙宇周围腐殖土中的鸟屎,据说具有非同一般的药用效果,是治疗眼疾的灵丹妙药,直到解放前夕还有不少人从远在数百里外的台州、温州一带专程前来采挖,或者把病人抬到漴潭殿来求药。
不过,真正使这座小庙名声遐迩的,是传说越王勾践在此躲过一劫。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会稽,一路东逃。这一日,越王率残部,趟好溪、过壶镇,策马飞跃前路境内的“马飞岭”,跌跌撞撞来到漴岭山。但见这里崖如刀削,壁似斗立,草深林密,山下又有滚滚龙溪奔涌而过,地势十分险要。越王估计吴王夫差他们一时半会还追不上,于是就传旨在此稍作休整。可是,一口气还没喘匀,就听得战旗猎猎,喊杀声声,直捣耳鼓,吴王夫差已经追到近前。
仓促应战吧,三五百伤兵残将,哪里是吴王十万狼虎之兵的对手?暂时躲避吧,漴岭山虽然草深林密,终因地势狭小而又太过陡峭,不便藏身。
“难道天真绝我不成?”越王一时没了主意。
“主公,暂且到庙中躲藏一时,待我等引开追兵,再回来接应主公!”亲兵头领说罢硬将越王推入庙中,而后召集人马仓皇沿路东逃。
吴王夫差上得岭头,只见越王手下的残兵败将就在不远处狼奔豕突,不禁乐开了怀:“嘿嘿,勾践小儿,今日你命休矣!”正要下令全速追击,猛然发现小庙门前系着一匹大白马。那不正是勾践的座骑“白龙驹”吗?
吴王夫差得意地大笑三声,喝令手下将小庙箍桶般团团围住。夫差来到庙前,正欲亲自进庙将勾践生擒活捉出来,但见庙门上珠网密布,地上尘埃盈尺,吴王愣住,料想勾践必不在此处,遂传令三军火速追赶,他自己则在侍卫簇拥下,翻身跨上越王的“白龙驹”。谁知这“白龙驹”一个腾空,将夫差狠狠甩落在地上,继而一声长啸,跃入山下的漴潭之中。吴王夫差只得悻悻然追赶前面的队伍去。
小庙内,越王勾践真真切切躲在一尊黑脸神像后面,逃过了一劫。他转身出来,面对神明哭拜不止!
勾践复国后,曾派特使前来,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赐封北海龙王为“邓天君元帅”,赐漴潭庙为“龙王庙”,以表彰北海龙王的救命之恩,追念“白龙驹”的忠勇之义。
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九月十八,厚仁村及附近两个村庄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通过迎案、叠罗汉、演平安戏等仪式,纪念庇佑一方平安的“邓天君元帅”。
厚实的人文底蕴是厚仁人的骄傲
厚仁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目前有920多人口的古老山村。村民主要姓李、应、项三姓,而项姓占了多数,几乎是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厚仁历代子孙始终以先辈操守为垂范,尚仁厚德,崇文重义,敦邻睦族,奋发有为。
项氏,始祖为春秋时期之芊公,东汉时期即成为辽西望族。历朝不乏中庸耿介之士,世代皆有睿智贤良之辈。如“项橐以七龄之幼为孔子之师;项羽以拔山之力挥戈灭秦;项斯以诗文之丽人以文传”,典故“逢人说项”之项,说的就是项斯。正因如此,宋理学家朱熹曾为《瀑泉项氏宗谱》作序,云:“项氏其盛族哉!”
厚仁这一支项氏,即源出于瀑泉,乃楚大将军项燕之后。据宗谱记载,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0年左右),项氏祖先项元珍是挑着“打小铁”担子从永康走进厚仁并站稳脚跟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以浇铸锅铲、汤勺、修补铁锅等为业的手工艺匠人,却有着一般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没有的远见卓识,深深懂得文化是提升氏族素质、改变精神面貌的力量。开基之初就给后世子孙立下了尊宗敬祖,耕读并重,诗礼传家的规矩,教育子孙要恪守厚德、尚仁、守信、知书、明礼、孝顺、悌敬做人根本,一代代一朝朝,涌现出一个个名闻乡里的“读书人”,流传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人文佳话。
项氏有一个非常隆重的祭祖礼仪,且是每年春秋两祭。祭祖所用陈器、具馔,以及礼仪程序都有严格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族中丁众发奋读书,提高文化素养,不管是祠堂祭祖,还是清明、冬至时节在祖先坟头祭奠,都把恭读祭文作为一种特别的荣耀,特别的奖励。恭读祭文者,必须是当年或上一年祭祖仪式后取得功名的人,同时,祭祖仪式结束后,凡取得过功名的人,可以比常人多分得一份馔品,多分得一份人丁钱。
厚仁项氏,自元珍公奠定基业后,重视文化、重视教育即成为家族传统,办私塾、聘西宾、为蒙童设席授课成为时尚,村中书声不断,族中人才辈出。先后有“十八蓝衫”和“十八书箱”之说。
项氏宗谱载,清朝期间厚仁项氏先后有33人考取了秀才以上功名,其中武秀才4人。而在最为鼎盛的清末,有18位生员几乎在同一时期考取了秀才,脱去短衣筒裤,换上了蓝色长衫,区区二三百人口,竟出了十八位秀才,一时成为五里三乡广为传颂的美谈,被人们雅称为“十八蓝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