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日期:2015-09-07     浏览:80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城市商报》记者 管有明通讯员 孙霞/文 蒋世颖/摄

苏州古城到处都是古迹,不仅仅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独特风貌没变,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也没变。据初步统计,古城范围内现有4处历史文化街区、3处传统风貌区、37处历史地段,另外还分布着各类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以及古城墙、古树、古桥、古井、古牌坊、古砖雕门楼等其他历史文化遗存。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到现在还在,而且保护完好,这并不容易。作为1982年国家命名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一直在探索一条保护与更新并重之路,并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实行整体保护策略,逐渐形成了古城保护与更新的“苏州经验”。去年,苏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由此也拉开了新一轮古城保护的帷幕。1月9日至11日,周干峙、阮仪三、张杰、朱光亚、张松等一批国内著名专家将聚集苏州,为新一轮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出谋划策。

  追踪2500年建城史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江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城,也就是苏州古城。随着京杭大运河开通,苏州城市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由唐入宋经历了市坊向街坊转变,城市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形成水陆双棋盘格局,小桥流水的水城风貌基本形成。
  元末明初,张士诚大战朱元璋,苏州古城因战乱而严重毁坏。随后,古城也迎来了城市建设的鼎盛时期,并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古城的商业中心得以重新外拓发展,城市建设向西北方向转移,沿上塘河、山塘河向城外发展,突破城垣限制。
  经济上的繁荣,导致了古城的功能分区调整,城市建设逐渐以园林化为主,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和雅致。虽说清朝时也因“太平天国”而出现战乱,苏州古城毁坏严重,但苏州经济繁荣的总体格局依旧没有改变,商业中心由古城西部向中部的观前等地转移。而随着沪宁铁路和苏嘉铁路建成通车,古城的商业中心再次调整,石路地区也再次发展起来,古城内园林建设开始以西式花园洋房为主,一些新式学堂、大戏院等新的建筑类型开始出现。
  建国后,苏州古城进入调整时期,修复园林名胜,恢复传统的商业街市,并对古城居住环境整治予以整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苏州城市形成“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古城的城市建设开始进入整体保护阶段,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和民生工程,开展环古城风貌带保护工程、观前地区的更新整治等。

  “三桶”和“一炉”与民生

  作为家里的体力活主力军,以前殷保华住在西美巷的时候,最大的烦心事就是到一公里外的煤球店里买煤球。一开始是拎,最多的时候,一次拎50斤。后来,有了板车、手推车,方便了许多。此外,他们家每天必做的,还有拎水桶、马桶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家居住的地方进行了改造,由此也扔掉了“三桶”(吊桶、水桶、马桶)和“一炉”(煤球炉)。
  殷保华的故事,其实只是苏州古城建设与保护的一个缩影。苏州市规划设计院的规划师许业和介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古城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有效保护苏州古城,在现状街巷、河流、道路等基础上,把古城划分为54个街坊,并对各街坊的建筑面积、绿化面积、人口总数、建筑密度、工厂、单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问卷、统计、计算,为苏州古城保护首次提供了科学的系统的数据资料,首次提出古城合理人口容量25万人、首次提出需对古城人口进行疏散。
  1988年至1991年,先后选择了十梓街50号以及临街民居十全街275号、庭院民居干将路144号、临河民居山塘街480号试点,对平、剖面进行调整,重新分割空间,使原来适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筑空间,改造成适合现代人多户合用,但互不干扰,每户住宅单元化,且各有自己的卧室、客厅、厨房和卫生间,生活设施实现了现代化,但外观保持了苏州地方建筑的传统风格。1991年,开展了古城54个街坊第一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从1992年开始,启动古城街坊“解危安居”工程(即街坊改造),选取12号街坊桐坊巷小区实施全面改造试点。从1997年开始,开展了11号谢衙前地区、12号狮林寺巷地区、17号王天井巷地区、33号西美巷地区、36号甫桥下塘地区、39号盘门西大街、43号醋库巷地区等七个街坊批改造。

  从“拆旧建新”到保护性整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成片改造,虽然暂时解决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更新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等问题,但是其整体推倒、成片改造的方式引发了一定争议。针对这种状况,从1998年开始,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规划设计院、苏州科技学院及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对古城54个街坊进行了第二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古城内街坊改造模式也因此摆脱了“拆旧建新”的固有模式,跨入了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模式,还分别对山塘、拙政园、平江、阊门、怡园五个历史街区分别开展了保护与整治规划。而东北街(拙政园段)的改造以及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为如何在传统建筑周边用地的改造中延续风貌、营造特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更拓宽了古城街坊保护更新的新视野。
  2005年以后,苏州古城分别编制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规划、老宅保护利用规划、天赐庄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整治规划、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平改坡专项规划以及观前商圈规划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了阊门西街、唐寅祠、准提庵、泰伯庙以及东西中市修复工程;背街巷弄综合整治、老新村改造;景德路、临顿路、东北街等道路改造及沿线街景整治等。

  编制新一轮控规迫在眉睫

  随着整体城市建设转型加速,苏州古城还面临着各类公共设施过于集中、人口容量过密、私房改建、公房修缮修复以及城中村、老新村等改造诸多问题。此外,由于古城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机动化应对不足,停车设施缺乏,各类交通设施不完善,轨道交通建设、交通网络调整、大型设施外迁以及“退二进三”带来的变化,给古城的保护和更新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编制新一轮控规迫在眉睫。在规划设计师许业和看来,如果说编制苏州古城前两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更偏重于物质生活改变的话,那接下来的古城保护,就应该偏重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像平江路正在修缮中的众多老宅,完成可以通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形式串起来。
  去年10月26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揭牌成立。这在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苏州是首个设立保护区的名城。为此,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不仅摆上了议事日程,而且正在提速。1月9日至11日,苏州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研讨会将在苏召开。研讨会聚集了周干峙、阮仪三、张杰、朱光亚、张松等一批国内著名专家,为新一轮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出谋划策。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下一篇:中国古建筑学会-新闻动态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