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万物闹春。走在广西北流市罗政村整洁的村道上,怒放的三角梅迎风招展,郁郁葱葱的果林中,错落点缀着别致的农家别墅,三五成群的游客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这清新迷人的乡村美景。
“整洁的环境更加展现出农村的生态美,吸引更多游客来感受乡村的魅力。”看着村里的旅游日渐火热,村支书钟耀荣喜形于色。
罗政村这两年名声鹊起,主要得益于特色生态农业名村建设。围绕“生态、观光、农业”的目标,罗政村不仅开展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太阳能路灯安装、沼气池建设等环保设施建设,还改造和建设景区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和农事体验区,实施现代农业和立体种养殖等项目建设,群众从中收获生态、增收、文明等多重效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介绍,近两年来,广西先期推进50个特色名镇名村建设,目前累计投入9个多亿元,完成了900余个项目建设,其中已有13个特色名镇名村通过自治区验收命名。
这些特色名镇名村涉及工贸、生态农业、文化和旅游等4种类型,环境怡人、特色凸显、产业鲜明,已经释放出强劲红利,成为广西富裕一方百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
专项规划引导,科学安排项目
广西把名镇名村建设纳入全区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范围,以规划为指导,统筹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改善民生和发展产业建设项目,分步组织实施,确保建设项目发挥更大的效应。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通过规划编制,将龙脊、平安、大寨等3个古壮寨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分别承担不同的旅游功能,并通过旅游步道等项目建设将景区连通,进一步扩大了景区的容量,提升了景区的品质。
东兴市竹山村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系统梳理原来分散的界碑、古村、教堂、古榕、红树林等旅游资源,串接成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提升。
吴伟权介绍,目前,广西名镇名村建设共组织编制了乡镇总规、村庄规划、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约80个,通过专项规划的引导,名镇名村的长期发展有明确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在专项规划的引导下,住建、国土、环保、水利、林业、文化、卫生等部门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并按照菜单式安排资金和项目。2年来,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和各部门财政共投入名镇名村建设近9亿元,实现改造一片,集中显效一片。
完善设施服务,塑造风貌特色
吴伟权说,广西有浓郁的人文资源、民族风情和良好的自然生态。依托这些资源,名镇名村建设打造出一批生态宜居、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城镇和村庄。
在柳州市柳南区上等村河尾屯,清澈的河尾沟边,每天总有村民在清洗蔬菜。“过去,由于村里污水乱排放,河尾沟是又脏又臭。”眼前的变化让村民覃瑞任十分感慨。
为改变人居环境,河尾屯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排水管网四通八达,联通家家户户,将屯里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处理池进行净化处理,再循环使用或排放到河尾沟下游。“水清了,生态好了,既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当地韭黄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广西名镇名村建设,严格按照小城镇(村庄)整治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村庄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下足功夫,使得镇区(村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绿化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还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便民利民设施,加速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不仅如此,广西还深入挖掘壮、苗、瑶、侗、京、么佬、毛南等世居民族以及桂北民居、岭南民居的民族文化和建筑元素,分类、分地区运用和指导各地房屋外立面改造、景观小品和空间环境建设,加强对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了农村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北海市银海区新安村围绕客家文化塑造,开展了凸显客家特色的房屋改造和村庄整治,使其成为第24届世界客家恳亲大会圣土采集地。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农村活力
发展特色产业是名镇名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各地按照“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围绕产业发展安排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平乐县大塘口村为壮大月柿产业,在扩大种植面积,引入新技术新品种,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在村庄建设交易市场,打造区域月柿交易中心,从而带动周边村庄群众发家致富。
昭平县黄姚镇充分保护古民居、古建筑,通过演艺场所、演艺队伍建设和扶持传统手工艺、开展互动体验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更为可喜的是,一些地方以名镇名村为依托,吸引企业投入,形成产业联动。岑溪市归义镇以工贸名镇建设为契机,开展商贸物流城和专业工贸市场建设,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底,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较名镇名村建设前分别提升89.7%、60.3%和67%。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表示,到“十二五”末,广西计划建设100个在工贸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文化特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一种或多种特色的村镇,扶持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广西村镇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