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参内乡参山村有一座保存较为完好、规模宏大、典型闽南建筑风格的清代古民居群——叶氏“四落大厝”,还有保存下来的宣统元年“拔元”牌匾,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
百年大厝12年建成
“四落大厝”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近百间房屋,四进双护厝布局,附设有“四落书房”,是一座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古大厝。
据“四落大厝”主人的后裔叶祥明介绍,古厝的建造者名叫叶双从,字光云,人称“四落公”。“四落公”有7个儿子,原来的生活并不富裕。他最早靠喂猪卖猪仔做小本生意起家,之后开办典当生意,才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四落大厝”建于1850年,耗时12年才最终落成。
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只见庭院深深,雕梁画栋,走廊、巷道迂回曲折。厅堂正中挂有“大夫第”牌匾,堂内各种木雕构件古朴精巧,窗棂镌花刻鸟,柱础石雕栩栩如生,部分隔墙用木板镶起。第四进为两层木板楼,在右护厝天井边上,凿有一口水井,辅以光洁的内圆口外正八方的石井台。如今,虽历经百年,井水依旧清澈见底。
据悉,“四落公”重视教育,在建“四落大厝”时,同时建有“四落书房”,广聘名师,并置育才田出租,收入专供子孙后代读书。历经100多年,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仍是安溪、南安乡邻学子求学的地方。参山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四落书房”功不可没。
人才辈出文武双全
“‘四落大厝’人才辈出,可谓文武双全。”叶祥明自豪地说,大厅曾挂过中书、拔元、选魁、进士、武魁等牌匾,令人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大部分牌匾已被清理销毁。
“‘拔元’匾是幸存的一块。”在叶祥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保管牌匾的人家中。只见长117厘米、宽54厘米的牌匾中间刻有“拔元”二字,落款处依稀能辨识出“宣统元年”等字样,表明该匾已有百年历史。
“拔元”牌匾的主人是“四落公”的孙子叶祖庭。他中拔时,24面大锣开道,场面异常壮观。因其成绩优异,叶祖庭被清政府中书省录用为中书,派任山西太原知府。可惜他没凑齐前任知府负债的1万两白银官库,因此没能上任,弃官回乡后不久病逝。
据了解,“拔元”即“拔贡”,属清朝贡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即“贡生”。宣统三年后就没有这样的功匾了,因此叶祖庭有可能是泉州、甚至是福建历史上最后的“拔元”。
在护厝的天井中还有一块造型奇特、重300余斤的长方形的“练武石”。据称“四落公”的三儿子是武举人,且武艺十分高超。有关文物专家介绍,这种石头在闽南地区较为少见,可以为研究清朝的科考方式和闽南的风土民情提供实物依据。
百年大厝期盼保护
“以前,新加坡的亲人寄信回家乡,地址写‘中国泉州府长泰里四进厝’就能收到,可见‘四进厝’在当时的知名度。”叶祥明引以为豪地说道,“‘四落大厝’叶氏后裔子孙,至今传衍九代,已有上千人,遍及海内外,远至美国、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的“四落大厝”,由于没人居住,疏于打扫与整修,已渐渐显露出荒芜迹象,不少墙体已经陆续剥落,天井、石埕也长满荒草。附设的“四落书房”,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部分甚至已经坍塌。
谈及“四落大厝”的未来,60岁的叶祥明显得忧心忡忡。“30年前,‘四落大厝’遭遇两次火灾,还好都抢救及时。”叶祥明指着被大火熏黑的大门椽木告诉记者,“如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民居群,在整个闽南地区并不多见,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