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国有单位藏有文物43516件

日期:2015-06-04     浏览:108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温州国有单位藏有文物43516件
    2013年,我市在辖区内对各类国有单位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发现,全市国有单位共有文物约43516件。截至目前,温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登录29799件藏品,平均报送进度为68.5%,居省内首位,全国第8。     如此厚重的“家底”让人欢喜。     摸清家底:文物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信息表》《温州市普查办藏品拍摄计表》……在温州博物馆征集保管部副主任、普查员温巧燕的工作桌上,堆着各种各样的表格。每天,她要参照表格安排工作,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     据温巧燕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本次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集中技术和人才力量,对我国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并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     在全国普查工作启动之初,我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地点设在温州博物馆。各县(市、区)也设立了相关专门机构。紧接着,制定计划、组建队伍、落实经费、对外宣传、人员培训等工作全面铺开。     2013年8月初,全市普查办在各级工商局、统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对全市5175家国有单位(民间收藏不在本次普查之列)的调查,反映有文物的文物系统外国有单位有107家。经认定,确定有文物的单位共87家。     本次普查的文物涉及面较广,包括1949年(含)以前,各个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等,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1949年后,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及《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目录的藏品;重要的实物资料、艺术品、民族民俗文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标本。     在全市国有单位收藏的约43516件文物中,一级文物366件(套),二级文物885件(套),三级文物1698件(套),一般文物9423件(套),未定级文物31144件(套)。文化文物系统外的单位中,温州医科大学、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温州百丈漈水力发电厂等单位所藏文物数量较多。     “普查就是摸清家底,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少好东西。”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伍显军说,普查在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的前提下进行。通过普查能让文物数据化,从而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物在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工业设计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文物工作的技术革新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完善。再则,文物能借此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码,对文物安全是极大的保障,“有了‘身份证’,文物失窃后无论何时出现在何地,都是可识别、可追索的,绝对没人敢公开交易。”     普查不易:超负荷工作成为家常便饭     “在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内一间简单的古籍收藏室里,闪光灯、背景架、手套、标尺、笔记本等一摞普查必备的普查工具被整齐地摆开来。有的人负责拍摄,有的人负责测量,有的则是负责做好记录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校对。现在的天气虽然炎热,这里也没有空调,再加上摄影灯的强光照射,要拍摄上百件文物并不容易……”这是普查员张依郡工作日记里的一段话,见证了普查工作的艰辛。     普查办有审核员、管理员、普查员、摄影师、专家等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员。找到文物后,要经过专家鉴定、摄影师拍摄、普查员登记等程序。文物拍摄要有明确的说明、6个拍摄角度等一项都不能马虎。而普查登录要严格按照《普查藏品登录操作手册》来完成。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数量、质量范围、外形尺寸等14项基本指标,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等,都必须一一上传至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     繁琐的普查工作,使得超负荷工作成为家常便饭。市普查办的摄影师陈真健因持续一个月出现工作日疯狂拍摄到了周末一放松就发烧的情况,被称为“发烧的摄影师”;另一名摄影师何丽施因工作时疲劳过度跑去呕吐,被唤作“拍到吐的摄影师”;乐清市普查办的周开阳早上5点起床加班至晚上8点多,被叫做“早出晚归的普查员”。     “普查虽然艰辛,但过程却耐人寻味。”普查员项宇分享了一段经历:去年9月,市普查队前往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拍摄1949年5月至9月的《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当一份份《浙南日报》铺在眼前时,满满的版面上全是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夺取革命胜利的消息,大家被浓厚的时代感所震慑。带队的温州博物馆学术部主任、普查员谢作拳说:“全都要拍下来,内容是无价之宝。”可是,当摄影师摆好三脚架、调完焦距、打好灯光后才发现存在问题。首先,这些报纸已经装订好了,没有办法一张一张铺开拍摄,只能拍一页翻一页;其次,报纸装订已久,报面和装订线都有所损坏,给翻页造成困难。因此,每次翻页,必须两个人蹲下来同时把下一页翻过来。按照一个月30期来算,他们的拍摄量至少有120个页面。形象地说,每拍一本,至少要完成120个下蹲动作。大家都调侃称之为“免费的健身”。不过,做完几百多个深蹲收工时,才发觉双腿一直在颤抖。     收获惊喜:意外“撞到”文物精品     普查工作的开展使数量不清、保管状况不明的文物被认定,过程繁复却惊喜不断。     有一次,伍显军和普查人员来到浙江温州医药商业集团老香山连锁有限公司。当时,一块写着“草木储藏”的竖式木牌匾引起众人关注。据介绍,这块牌匾的年纪,与这家百年老店的历史差不多,表面有腐蚀损毁。经现场测量,该牌匾长约3米、宽约0.6米,属于清朝文物,普查人员将其命名为“清晚期金漆彩绘白娘子盗仙草图草木储藏牌木匾”。     壁柜里还陈列着一些陶瓷罐。店员们只知道它们是一种瓷器,上面有“囍”字,其他的并不了解。伍显军仔细鉴定后,发现这些“囍字罐”是药店存放药材的常用器皿。最终确定大部分瓷罐为清晚期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锡盖双喜瓷罐。在场的工作人员皆惊叹:“想不到天天接触的小罐子,竟然是文物。”     事实上,在普查过程中,这种“惊喜”时有发生。例如,普查员在温州大学发现了东晋瓯窑青釉网格纹带大瓷钵,在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发现了沙孟海行书横幅、潘天寿篆书七言联等。     “通过普查,我们基本掌握了温州可移动文物的情况,厚重的‘家底’让人倍感欣喜。”温巧燕坦言,目前普查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问题。     普查队伍人才缺乏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比如,面对一件书画作品,普查员必须看懂作者、年份、风格、收藏价值等,这并不是通过短期培训能轻易学会的,至少需要5年以上相关文物工作经验。”温巧燕介绍道,县级普查办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有的县(市、区)在文物命名、年代判断等方面,存在较多错误。此外,在普查过程中,还涉及文物安全问题,若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出现文物损坏等情况。     “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件令人有所期待的事情。”温巧燕表示,目前,不少与温州有关的文物散落在全国各地,例如名家书画等。希望通过本次普查所建立的网络平台,努力探索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如出版《温州历代书法集》《温州出土文物精品》等。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沈阳文保现状方圆500米藏8座古建

下一篇:重庆800岁千手观音金身重现 花数千万抢修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